近日,湖南永州市東安縣大廟口鎮坐果山采石場在取石過程中偶然發現湘南古人生活區遺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當地政府等有關部門已開始展開搶救性發掘。從已發掘出來的器物判斷,遺址應為商周時期遺址,有北方文明影響的痕跡。
遺址約有2萬平方米,因采石場作業造成的破壞,此處遺址只保留下三分之一。記者在遺址現場看到,此處遺址在山坡上,前面就是一片開闊的盆地,有流水,遠處有山,適合農耕和狩獵,符合當時人對居住處的選擇習慣。遺址現場有百余處石柱坑,與永州發現的其他幾處遺址有共性,即巖窩、盆地、河流。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在遺址現場指出,此處遺址出土的一些文物可以體現中原文明的傳播、北方文化的擴散、中原王朝對南方部落的影響和華夏民族的形成。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柴煥波介紹說,總體而言,遺址有四個特點:出土器具豐富、遺址面積大、年代跨越長、生活密度大。遺址文化層十分豐富,有大量石器和陶器碎片,以及青銅器和少量玉器,還有一些骨頭。文化層顯示這個生活區的使用時間段為商周時期,最晚可能是春秋時期。
柴煥波認為,出土石器有從河邊采集的石料、半成品和成品,可以推知石器制作的完整過程。石器有狩獵用的、餐具(切肉)、兵器等。出土的陶器正在還原的過程中,現有十幾件完整的還原品。
柴煥波說,山地類型和如此大規模商周時代遺址的發現,在湘南地區是第一次。遺址反映了這一地區古人的居住方式和生存環境。遺址的規模很大,可以體現出當時居住在這一區域的人數不少。遺址裡有火塘,和某些少數民族的習慣相似。整個盆地周圍還有多處相同時代遺址,可見此處是一個中心,是一個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