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務院批准,6月16日下午,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蒙古國總理巴特包勒德的見證下,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霁翔和蒙古國教育、文化與科學部部長奧特根巴雅爾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蒙古國政府關於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的協定》並交換了協定文件。
保護文化遺產,防止非法盜竊、販運和走私文化財產,促進被盜文物返還原屬國,是人類道德、正義和文明發展的必然,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和期望,更是各國政府義不容辭的神聖責任。中國政府積極響應並先後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和國際統一私法協會1995年《關於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並在國際公約的框架下,先後與秘魯、印度、意大利、菲律賓、智利、希臘、塞浦路斯、美國、土耳其、埃塞俄比亞、澳大利亞、埃及等國簽署了關於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雙邊協定或諒解備忘錄,雙邊協定的簽署深化了政府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打擊文物犯罪活動,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
中蒙雙邊協定的簽署有利於加強雙方在打擊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方面的合作。根據協定,中國國土資源部、國家文物局和蒙古國教育、文化與科學部將分別作為兩國政府的專門機構,負責雙方在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合作事務方面的具體工作。協定的簽署將為保護、傳承人類文明的成果,推動人類文明的和諧發展,加強中國和蒙古國之間在文化遺產領域的合作起著積極作用,同時也表明中蒙兩國政府共同合作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堅定決心,對於促進國際社會更加重視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將產生積極影響。
近年來,中蒙兩國在文化遺產領域的合作成果顯著,特別是中國政府無償援助修復蒙古國博格達汗宮項目得到了蒙古國政府及國際社會好評。此援助修復項目始於2004年4月,中國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霁翔在訪蒙期間達成兩國文化交流協議,中方無償援助蒙古博格達汗宮博物館門前區維修工程,包括博格達汗宮大門、東西便門的整體維修和彩畫、磚照壁維修加固等10個單體工程,是博格達汗宮40年來實施的規模最大的一次保護工程,也是中蒙兩國在文物保護修復領域首次進行合作。
該工程於2006年5月開工。財政部和國家文物局安排了專項經費600萬元,並委托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負責工程勘察設計和組織施工。2007年10月8日,由中國政府無償援建的蒙古國博格達汗宮博物館門前區維修工程在烏蘭巴托舉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禮。蒙方對此項目給予高度評價,稱修復博格達汗宮博物館門前區工程是中蒙兩國首次在文物古建維修領域進行的重大合作,開創了兩國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