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苞:帥鄉秘藏的原版古鎮
日期:2016/12/16 18:37:26   編輯:古代建築
老街的味
明萬歷年間就設置了薛苞鎮(現名勞動鎮)。清雍正年間又在此建了華嚴寺。然而,世道變遷,好像和薛苞古鎮關系不大,這裡宛若保存在時光隧道裡的一個死角,基本還是“原版”的。
牛犄彎彎的老街,拉出一道扯眼的弧線。街面不是石板而是泥地,卻踩得像舊時人家戶屋裡的“死泥”。街沿到處是避雨遮陰的大屋檐,靠廊柱支撐。一排排廊柱看過去,每根都可用一字概括:懸!柱子下的礎石,好多都剝蝕成長著苔藓黑斑的“鐘乳石”,只剩尖尖的石巅兒頂著柱子,有的礎石則是兩三截石料湊的,積木一般。有的廊柱,干脆就是兩三米長的條石。講究的人家,檐下斗拱做成長長的“扁擔挑”,遙遙伸出托住下垂的吊瓜。窗戶頗多“牛肋巴”。缺乏鋪面意識,很多人家只是隨便開了一道臨街木門,其“設置語”恍若:高漢子,低頭進。街沿上到處是丟棄的石塊、磨盤。
老街中部,突見飛檐,好像過街牌樓一個孤高的“老頂”,原來,這裡曾是和北端戲樓連通的空中走馬轉角樓。大有“地不夠,空中湊”的氣派。微型小鎮,有此輝煌格局,令人意外!小鎮的人都稱這空中回廊為“酒樓”、樂樓,是供演員化妝、住宿的。行人照舊穿行於下面街道。回廊的南端,連接關帝廟。關帝廟裡曾有一人高的鐵鐘和無朋大鼓,初一、十五,聽鐘聲繞梁,聞大鼓蓬蓬。
回廊的棧樓已經垮塌,木板不翼而飛,現存的樂樓,高檐孤懸,成了空中牌坊,上有大翹角、小翹角。大翹之下,有木龍探頭,蘊“藏龍”之意。檐下的斜撐,做成粗蠻的“硬弓”,弓上雕有雲紋、火球。小鎮上不過幾百號人,這點兒人丁,卻還嫌場合不夠,又在東頭場尾,配建了城隍廟和另一樂樓。85歲的周潤民老人說:“兩個戲樓,不多。一個地方,九宮十八廟有的是,每個廟子裡都有樂樓。”於時,鼎盛時期,兩家戲班同時在這條街上各唱各。一唱就是半月,壩壩敞演,家家湊錢,量力出資。唱什麼,由鎮上當事的點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