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佛鄉:新“雕刻”的古鎮時光
日期:2016/12/15 22:47:05   編輯:古代建築老街以前是開佛鄉最初形成的街道。老街有歷史有人文,街上茶館林立,老居民們在喧嘩的茶館裡喝著蓋碗茶、打打橋牌,對坐清談。在進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前,老街房屋和地面因修建年代較久,排水設施落後,“房子霉趴趴、夜晚黑漆漆、路面水凼凼……”這是老街留給居民最深刻的印象。而每逢趕集,老街則成為一個露天擺攤市場,更是擁擠不堪。袁永江是老街上一家茶館女老板,她還清楚地記得:“趕場天,人多得像是被‘抬起走’的,擠得好像插筍子,小姑娘們甚至鬏鬏都會被擠散。”
經過三年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和風貌塑造,如今的老街兩側仍然保留著古樸的木質結構建築,外牆粉刷一新,房屋柱子和門板被刷成棗紅色,每間小店都掛著紅燈籠,街道保留著原汁原味的風情,當年的髒亂朽敗卻不見蹤影。來自自貢的游客黃粟剛從佛來山下來,到了老街也不由自主地停駐,感受一段古樸而韻味悠長的舊時光。
而對於老街居民來說,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後的開佛鄉將農貿歸市、攤位歸點,改造了基礎設施後,老街更適合人居。76歲的袁澤培和79歲的楊必輝老人已在街上喝了30年的茶,袁澤培老人感歎地說:“政府撥錢把老街街道整好了,門面整好了,老居民們晴天雨天都可以出來喝茶了。我們真心感謝政府。”
為吸引更多外來游客,開佛鄉除了將老街改造外,還將整個鄉鎮的房屋打造為“銀灰房面雪白牆、棗紅檐柱青瓦房”的川南民居風格,場鎮新建起了垃圾處理設施,折除了有礙觀瞻永久性建築,硬化了道路,同時“見縫插綠”、“規劃建綠”…… 通過在江長路、佛順路公路兩旁栽種竹子、樹苗等方式,實現了公路沿線綠化全覆蓋。城鎮綠化面積5410平方米,基本實現了綠化全覆蓋。
如今的開佛鄉場鎮的古鎮魅力彰顯,不止是佛來山腳下的“過路場鎮”,也成為游客們“古鎮游”的目的地,散發出別具一格的古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