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將完成“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准備工作,9座抱團申遺的城市博物館,聯合推出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精品展。3月27日下午,該展將來到壓軸站南京。朝天宮·南京市博物館辟出1600平方米展廳,向觀眾呈現數百件精品文物。昨天,揚子晚報記者進館探訪,目前南京文物已布展完畢。
看文物六朝時代的“歪果仁”咧著笑臉來南京
泉州、福州、北海、廣州、漳州、寧波、揚州、蓬萊以及南京,是海上絲綢之路的9座聯合申遺城市。周五下午在朝天宮·南京市博物館,九城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精華文物將一起亮相,目前布展到位的是南京134件(套)文物。
南京加入海上絲綢之路,當從六朝開始,出土文物就是最好的例證。展覽中,第一件文物為南京江寧區出土的六朝畫像磚,磚面清晰地刻畫著一個人的側臉,高鼻深目,頭戴向前突出“氈帽”,衣冠面容與中原人士迥異,是當時典型的外國人形象。展覽中還有六朝墓出土的“胡人俑”,相當於上述畫像磚的“立體版”。他身著長袍,雙手似乎在持物,笑得陽光燦爛,眼睛瞇成了縫。專家介紹,這一形象與史書上所說的“異族南下入侵”不同,友好的笑容說明他可能是來華使者或商賈,南京與國外搭建了文明交流。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還有今天常見的玻璃杯。然而在1600年前的六朝時代,這可是稀罕物。它出土於南京城北象山東晉王氏家族墓,說明只有高門大族才能使用。經過專家考證,它來自歐洲的羅馬帝國或中東的波斯薩珊王朝,通過商貿傳到中國。
此次展覽還是瓷器愛好者的飨宴。展出的既有宋代的龍泉窯精品,還有大量明青花精品。專家介紹,鄭和下西洋帶來的海外通商,不僅為青花瓷的生產提供了原料“蘇泥勃青”,而且增加了瓷器需求量,西亞文化流入中國更是豐富了青花瓷器的器型和紋飾。其中,代表了青花燒造最高水平的永樂、宣德青花,極具異國風情。
南京古往今來都不是海濱城市,但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卻扮演了重要角色。學術界認為,在中國四大古都中,南京是唯一“具有海洋因子”的;而在9座抱團申遺的“海絲”城市中,南京是唯一做過首都的。
專家介紹,在海上絲綢之路2000多年的歷史中,南京“戲份”較多的,主要集中在六朝、宋代、明代三大時期。在六朝三百多年間,南京作為南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與日本、朝鮮半島及東南亞諸國都保持著密切的往來。宋代的江南地區相對安定,當時的南京市集遍布,商賈雲集。南京出土自周邊宋墓以及長干寺地宮的豐富文物,就是南京受“海上絲綢之路”輻射影響的印證。而明王朝組織的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使南京再次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始發港,將海上絲綢之路南海航線拓展到了極限和頂峰。南京不僅是鄭和下西洋的策源地、起終點和物資人員匯集地,也是鄭和航海事業的發展中心和人生歸宿地。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最後進入海上絲綢之路申報材料的12個現存遺跡點均是明代的。它們分別是天妃宮、靜海寺、鄭和寶船廠遺址、石頭城,鄭和府邸舊址、淨覺寺、大報恩寺遺址、道場寺遺址、勃泥國王墓,明代都城遺址、洪保墓、鄭和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