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陶寺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53   編輯:古代建築2004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專家一致認定:近4年來,在襄汾陶寺遺址連續發掘出土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宮殿區核心建築,大墓出土的精美玉器、彩繪陶器等72件套隨葬品,及以觀天授時為主並兼有祭祀功能的觀象台,通過進一步考證,證實襄汾陶寺遺址極可能為4000多年前堯時代的“唐堯帝都”。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陶寺墓地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有關陶寺文化族屬問題的討論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1984年,王文清先生首先提出了陶寺文化“很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遺存”的觀點。1999年秋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聯合組隊對陶寺遺址進行了連續4年8個季度的發掘。截至目前,累計發掘近3000平方米,鑽探500000平方米。發掘出土的陶寺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總面積約為280萬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三部分組成,已考證中期的祭祀觀象區與墓葬區就在中期小城中。觀象台位於中期小城內祭祀區,總面積大約在1400平方米左右。目前清理的觀象台遺跡共為四個層面,遺跡壓在陶寺文化晚期文化層之下,由此推斷,應以觀象授時功能為核心、兼有觀象功能的復合建築。宮殿區位於早期小城的中南部,其三面有圍壕,一面緊南牆,面積約50000平方米。從宮殿核心建築區北入口遺跡的發掘,進一步證實陶寺城址內早、中期宮殿區奢華建築的存在。
據省考古所有關專家介紹,通過4年的考古發掘工作,確立了規模空前的史前城址以及與城垣相匹配的貴族大墓。這些發現從聚落形態、社會形態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證實了陶寺遺址極可能為“唐堯帝都”。陶寺遺址不僅確證了5000年中華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續性,而且為我們托出了一個清晰可鑒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廣泛認識價值的堯及堯的時代,並以其自身長久積澱的文明印痕遂使4000多年前的人文社會景觀突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