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是一座聞名中外的海濱城市,除去蔚藍的大海、青翠的山巒、濕潤宜人的環境,還有許多風格迥異的老房子。那些獨具特色的老房子猶如青島的枝與葉,鮮活地反映著城市歷史文化的脈絡,印記著青島所走過的坎坷而艱辛的腳步,它們的存在也使得青島這座風情別具的城市充滿了迷人的文化神韻。
青島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就在此創造了燦爛的岳石文化。近代的青島因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天然的良港而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垂涎的一塊風水寶地,德、俄、日、法、英、美等國都曾在此建立過領事館,或建學校、教堂。於是,青島便擁有了20多個國家風格的房子,無意中成了一個建築博物館。青島保存的這些建築被稱為世界建築的標本,因此青島也有“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稱譽。
漫步在青島的街頭巷尾,令人駐足的老建築比比皆是。在青島小住的幾天裡,看房子成了我的第一興趣。早晨起來後,我懷著愉悅的心情穿行在大街小巷,端詳這些千姿百態、帶著異國風情的老房子。位於浙江路上的天主教堂是青島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也是中國惟一的祝聖教堂,其主體長80米,頂端豎有高約5米的巨形十字架,十分雄偉,堂內大廳可容千余人,後方設有兩個大祭台,配以上方穹頂的聖像壁畫,很是莊嚴美觀。而位於江蘇路的基督教堂,則與天主教堂的建築風格不同,堅固厚重的牆壁、半圓拱形花崗巖窗框、陡斜的紅色屋頂以及綠色尖頂的鐘樓,使整個教堂的輪廓顯得清晰簡潔,給人一種獨特的美感,鐘樓上的巨型鐘表給原本肅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幾分神秘和莊重。
青島的名人寓所也是不得不去的地方,在上世紀初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青島是國內外軍政要員、商家名流、文人墨客來往穿梭的舞台,蔣介石、陳毅、聞一多、沈從文、老捨、梁實秋、蕭紅等都曾在青島工作、生活和創作過,這裡也因此遺留下了他們當年的寓所。蔣介石曾住過的別墅為花石樓,是用花崗巖和鵝卵石建成的,它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歐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古希臘和羅馬的風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築特色。該建築主體共分5層,頂層為觀海台,側有鐵尖頂,由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的建築物正面造型,別致有序。康有為的天游園寓所是文人寓所中最為著名的,寓所瀕臨大海,是一座小二層樓的建築,暗紅色的木構房屋,間以雪白的牆壁,在清澈的天空映照下顯得莊嚴而潔淨,坐在二樓闊大的陽台上的書桌前遠眺,大海目力可及,仿佛遙遙可以聽見海浪的翻滾聲。
青島的老房子在建築式樣以及風格上都各具特點且沒有雷同,很少有四方盒子或是火車廂式的整齊劃一的規格,輪廓少直線而多弧線,屋頂無一平頂,或成哥特式的尖突,或成四稜四面的盔形。最可看的是德國人建的提督樓,據說這樓是仿照德國皇宮的樣子縮小而成的,是一座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築,樓高30余米,全都是一色花崗石砌成,底層和頂層都用糙石穿靴戴帽,窗戶都用粗石鑲邊,窄而高的玻璃窗如兩只深陷進去的眼,窗框上鼓起的石頭活像德國人的高鼻梁,足見設計者之匠心。青島老房子的屋頂則是一色的紅瓦,有時走得遠一些,坐在海邊的礁石上回望全城,但見群樓鱗次栉比,襯著如雲的綠樹,像一簇簇跳動的火苗,在藍天碧海間又似一抹抹燒紅的晚霞。
游覽青島的老房子,就像在翻閱一部厚重的史書,雖然歷史的背影已漸漸遠去,但歷史所賦予青島的文化性格與底蘊卻一直向前延伸,讓人可以看到裡面塵封的掌故。從青島回來後,我依然被那些老房子的獨特美長久地感動著,我也希望青島這座融歷史與現代為一體的迷人城市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永遠以無邊的美麗伫立於蔚藍的海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