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聞名全國的“鋼鐵之城”。然而這座城市的冶煉史究竟有多長?近日的一次考古發掘,把這個時間提到了2000多年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對成昆鐵路(米攀段)進行考古發掘時,在米易縣廟門前遺址發現了商周時期的坩埚和疑似銅渣。考古現場負責人陳葦介紹,這至少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懂得冶煉技術了。
這次考古是為配合成昆鐵路擴能改造工程進行的。2013年5月,省考古院以及當地文物部門在對成昆鐵路米攀段進行考古調查時,在米易縣丙谷鎮東側沙溝村8組東南面的山坡梯田上,發現了這片遺址。陳葦透露,當時這片遺址是老百姓改造的梯田區。然而走上梯田田埂,地表就散落著商周時期的夾砂陶片。它們從何而來?考古人員展開鑽探,發現土層之下含有商周及戰國時期的石器陶器,初步確認了這是一處商周時期的聚落遺址。因當地小地名叫廟門前,命名為廟門前遺址。
經過4次復核確認後,2015年1月4日,省考古院對這片鐵路施工將要破壞的區域進行搶救性發掘,驚喜很快出現。
在已經發掘的近500平方米遺址區,考古人員發現了多達9層的遺址堆積:古代文化層中已經發現了40個左右的灰坑、3座房子和兩條溝的遺存,另外還有數十級的柱洞和兩座灶。除此之外,還發現了近兩百件陶碗、陶罐以及平底器、石斧、石锛等生活器皿和工作器具。根據這些密集出現的考古遺存,考古人員發現,廟門前遺址是攀西地區不可多得的商周時期重要聚落遺址。陳葦認為,由於部分出土陶片已經具備金沙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特征,不排除廟門前遺址年代上限可能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