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的“中國方案”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的“中國方案”

日期:2016/12/14 11:29:42      編輯:古代建築

     在日前開幕的第15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上,各國的優秀設計師們通過各自的作品向世人闡釋對建築與人的關系的理解和認識。其中,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設計師的解決方案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本屆雙年展由智利建築師亞歷杭德羅·阿拉韋納出任總策展人。中國國家館參展建築師、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朱競翔表示,策展人來自發展中國家,其立場會有別於傳統歐美策展人占主導的情形,尤其會涵蓋一系列很平民化的主題,如“可負擔得起”、“改變”等,展覽會更加直面建築所承載的社會性問題,包括一些資本和管理方不願去觸碰的現實。     朱競翔參展作品“斗室”是采用格子為基本單元形狀組建的木制房屋,格子組件有高低凹凸,可以通過不斷變化的拼插形式構建多種功能的空間。他介紹說:“我們的設計一開始是為幼教提供的,但使用之後發現有更多可能性,如茶室、展會、辦公和居所。我們團隊就如同在做操作系統,之後如何使用、開發成應用程序,存在諸多可能性。”     亮相本屆雙年展的中國城市館以“穿越中國——中國理想家”為主題,討論建築的未來,展示了10多家建築事務所對未來人居環境的研究成果,包括《自行車宅》《微園林》《自在之家》《樹屋》《回宅》《呼吸宅》《重疊共居》等12組創新提案。《自行車宅》是一種多層集合住宅,可以將車騎進家裡,使自行車與都市生活的關系更為緊密,同時也回歸中國的傳統生活方式。     參與主持這一項目的國際著名建築師、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張永和教授說:“現在社會普遍面臨的交通、污染和健康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都和汽車使用有關。《自行車宅》方案希望提供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塑造一個更加宜居的城市。”他還提示,人們對居住的認識不要被當前的房地產業所限,事關人們居住方式的一些具有突破性的設想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現實。     此次參展的中國國家館以“平民設計,日用即道”為主題,邀請了多位設計師從衣食住三個方面進行诠釋。無用設計工作室創始人馬可將當年在巴黎時裝周上引起巨大反響的服裝藝術作品《無用之土地》再次呈現在歐洲的設計舞台上。     在馬可看來,服裝和建築有密切的關系,共性在於都是為人的生活服務,服裝是離人身體最近的一層“軟建築”,居住空間則是一個更大的建築,雖然它們使用的材質不同,但對人的內心狀態和生命品質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馬可非常認同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解決方案的價值取向。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真正的傳統文化不一定是在博物館或古籍經典文獻裡,傳統文化基因往往蘊藏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態度中。”     她認為:“人類現在的生活方式對自然索取過多,回饋太少,對大自然億萬年來循環往復的鏈條造成破壞。如果我們不能同大自然和諧共處,未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會遭遇非常嚴重的挑戰。” (來源:新華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