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台兒莊古城而今街區內的老舊建築基本為那以後陸續重建

台兒莊古城而今街區內的老舊建築基本為那以後陸續重建

日期:2016/12/15 1:34: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歷史街區該采取什麼樣的方式進行保護?透視小婁巷秦家祖屋修繕的紛爭,其實是城市發展進程中如何留存文化記憶的種種角力。西園牆角那株140多年的牡丹花就又要開放了。87歲的秦寅源手拄拐杖,站在院子裡的那口明代古井旁,若有所思。在四圍一片拆遷後的瓦礫中間,他留守的這所琉璃瓦祖宅還頑強地保存了相對完整的江南民居形態。秦寅源收到了來自江蘇省和無錫市文物部門的批復,由他個人出資修繕祖屋的方案已獲通過。“施工圖3月底就能做好了,報批備案後即可動工。”據悉,此舉在江蘇尚屬首例,初步估算大約需要費用約70萬元。

    從新生路東側工地圍牆後一條極易被忽略的豁口側身進入,小婁巷猝然出現在眼前。西面是熱火朝天修建中的蘇寧廣場、北面是正在緊張施工的二號線地鐵,清晨雨後的小巷,狹長、幽靜、寂寥。西鄰新生路,北靠福田巷。該巷始建於宋,盛於明清。還是讓政府部門下定決心要對其進行改造。2008年底,小婁巷所在的崇安區政府決定利用其古樸的建築風格將這裡打造成“慢生活體驗區”。這裡歷來是無錫談氏、秦氏等名門望族的世居之地,進士舉人迭出,名人眾多。部分居民向江蘇省建設廳申請行政復議,2009年8月,撤銷了無錫市規劃局核發的有關小婁巷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9月3日,再次撤銷了無錫市建設局對小婁巷的房屋拆遷許可證。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高校院所的專家學者也齊聚上莊鎮永泰莊村,共同從政策、經費、社會學、歷史學等不同角度,圍繞創建全國首個“納蘭文化村”、開發海澱北部地區“納蘭旅游文化事業”等計劃進行研討。

    現在尚存北面和南面的東半部,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為彰顯談氏功績,明清地方官先後為小婁巷建樹了繡衣坊、鐘秀坊、毓秀坊、進士第坊等9座牌坊。談氏家族衰落後,與談家有多代姻親關系的秦氏繼而代之。而今街區內的老舊建築基本為那以後陸續重建。解放後的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開發商修建的住宅小區、機關單位的行政大樓侵蝕了小婁巷東側、南側的地界,但它依然保存了一些獨立完整的琉璃瓦院落及相對完好的空間格局。無錫市文化局副局長顧文璧等13位規劃、文物專家的支持和認定後,2002年10月,“小婁巷”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來自崇安區的官方消息稱,2012年預計主體工程全部竣工。在現實考量下,急於改善住房條件、願意接受安置的大多數居民選擇了領取拆遷補償款,陸續離開了小婁巷。

    祖上世居在六箭河一帶,除了現在的崇寧路兩岸外,南到鎮巷、中市橋巷、歡喜巷、岸橋弄,北到縣下塘一帶。但如今秦氏在城中完整的古宅只有小婁巷46號“修儉堂”和50號“福壽堂”。小婁巷50號,可謂其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民宅。沿一條逼仄幽暗的小弄堂往北,貫通整個7進的院子將近百米,這在整個無錫都很罕見。小婁巷秦氏為宋代著名婉約派詞人秦觀後裔,明末清初以來,秦氏族人“一門三探花”,漸成江南一大望族。近代如從福壽堂元勳、廣收秦氏家族文化的秦煥算起,第二代有法律名家秦堃培、經史名家秦復培、主持地方公益的秦謙培。這讓對小婁巷有深厚感情的談、秦兩族擔心世居之所將遭破壞,於是6位老人秦寅源、談景清、談汗人、秦民權、秦山樂、談興寶就開始奔走收集小婁巷歷史資料,欲申請小婁琉璃瓦巷為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