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老洲之上的老屋

老洲之上的老屋

日期:2016/12/16 19:11: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孩提時代,曾隨家母去過培文洲,但對其老洲之上的老屋,未感到新奇。直到前不久,與兒時玩伴相約登洲一游,方記起那早已模糊的老屋······
  
   上溯到清朝鹹豐、同治年間,長江安慶段之上 20公裡處,有座沙洲漸起。因其迅速向北擴展,形成向北彎曲的天鵝頸項狀的江心洲。稱“官洲”(亦稱小銀洲)。由於激流與沙洲角力,官洲東南岸不斷崩岸、退縮,與此同時在官洲尾北部的江面上逐漸長成一個新的沙洲,民間稱小洲或小金洲。傳說成洲初始及後至民國的較長一段時間內,其地畝之租,歸當局的教育部門掌管,故官方便賦以不落俗套且富含文化氣息的名字——“培文洲”,內涵為國培養文舉之才之意。
  
   小金洲上,大多為懷寧縣移民遷徙而至。有丁、王、劉、楊、謝等五大姓氏,先後擇洲上高坡而建房屋。其建築風格,為典型的木柱、穿坊、磚瓦結構,多為一進、兩廂、帶天井的風格,與徽派建築極為相似。
  
   已有一百多年的楊家老屋木框式門樓,雖歷經風雨卻依然屹立,老式的門檻和左右兩塊大理石門神座,還在昭示著曾經的莊重;老屋的筋骨早已顯得凋零和疲憊,可是,那穿坊、立柱和外牆的青磚碧瓦,還在向人們述說著這百年老屋的滄桑。天井的四周,已染上薄薄的青苔,但天井的青石上,由雨水滴落而撞擊形成的淺窩仍隱隱可見;在進深四丈、寬達丈八之余的老屋堂軒,兩側土磚壁的石灰泥雖已斑駁,但不知是那個年代、何人所繪之壁畫,仍然清晰,栩栩如生。
  
   老屋的主人,已更換幾代了。如今守著這老屋的主人,也已經被其子孫安排到新蓋的小洋樓居住。但倔強的老人,依然眷戀著老屋裡的一切,於是便將老屋的後廂房改造成廚房,依然執著地呵護正廂房裡那張古樸典雅的大花床,還堅持隔三差五地踩著那木制樓梯,爬上閣樓。老人家是在閣樓上憑窗遠眺小金洲上的原野?還是在逐一撫摸這棟也許會在某一天突然被拆的老屋?抑或正美滋滋地回味著,從這棟老屋裡和從這洲上走出的一代又代莘莘學子?


  
   也就是在洲上這一棟棟老屋子裡居住的培文人,一直保持著“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傳統,因為自古有書香氣息的懷寧人深信:腹有詩書氣自華。也許,正是這些百年老屋的天井廂房;也許,正是老屋堂軒裡,那橫梁上兩根用作掛匾牌之用的老式鉚釘;還有堂軒後壁正中的“天地君親師”之靈位;以及依然光潔的蠟燭台、煤油燈等,都說明了老屋的先輩們將“培文”送給了小金洲,也將一顆顆讀書的種子深深植入小洲的沙土中。培文?培文!小金洲確實“培”育了很多“文”人。
  
   是啊,當初把小金洲命名為“培文洲”的前輩鄉賢,若地下有知,一定甚感欣慰。培文洲上的學子楊某畢業於武漢大學,現已是一座著名高校的教授;而走出中國人民大學的江郎,現已在國家某部委工作。往昔在老屋裡秉燈夜讀、寒窗苦學的孩子,現已分布在科教、醫療、工商、農業等部門,成為科技精英、教壇園丁、杏林名醫、致富能手,真正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
  
   時光荏苒,如今的小金州,已非往昔四面環水、扁舟為渡那般閉塞,洲上一排排造型新穎的樓房,在一道道鑽天楊的綠蔭裡向人們展示著小金州的新興氣息;而矗立於高墩子上的老屋,則被迫躲藏在這些高樓的影子裡,是那麼的孤寂、冷清,以至於讓後來的人忘卻了它們的存在······
  
   我想,如今還有那些散落在未曾發現的村落中的老屋呢,是不是會被從老屋裡走出去的人而忘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