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懷遠古鎮繪美景 高瞻遠矚謀發展

懷遠古鎮繪美景 高瞻遠矚謀發展

日期:2016/12/15 23:03:21      編輯:古代建築
本報記者 高明山 張俊華

  述說歷史,長河一瞬間。今朝游古鎮,和諧譜新篇。

  崇州市懷遠鎮位於成都市西北部邛崃山脈前沿平壩與山區的交匯處,地處都江堰市、崇州市和大邑縣交通要道,東距崇州市區20公裡,北距都江堰市區30公裡,南距大邑縣市區15公裡,鎮西5公裡是巍延起伏的邛崃山脈,省級公路懷華線和川西旅游環線穿鎮交叉而過,歷來是區域性的商品貿易中心。

  懷遠鎮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川西十大古鎮之一。據記載,早在西晉時期永嘉六年,也就是公元312年,懷遠鎮就已經是“六街燈火連文井,漢原花影滿琴堂”的漢原郡首府,轄漢原、臨邛、晉樂、枞楊、漢嘉五縣。

  民國初年,懷遠仍沿舊制稱分州,轄懷遠、萬家等六個場鎮,民國二十四年,撤消分州縣佐公署。新設崇慶縣第二區署,轄二鎮四場十二鄉;實行鄉鎮制後,懷遠為區署所在地,轄懷遠、西山等七鄉。2004年,西山鄉、何家鄉又並入懷遠鎮,恢復一鎮轄三鄉建制。

  通過采訪我們了解到,懷遠古鎮坐落在文井江與青沙堰交匯的三角洲上,平面形狀如一只張開翅膀的蝙蝠。街區保留了郡、縣、州治所的格局,現存古街計20條,建築面積15.89萬平方米,絕大部分是清代依照《工部法則》建造,僅在二門,封火牆及一些裝飾上采用歐式形制,這些豐富多姿的建築形式充分反映了作為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鎮吸收各地建築文化的過程,體現了清代時期我國西南小鎮的獨特風貌。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民間資金的廣泛參與,懷遠古鎮舊城區的更新改造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居民生活條件和小城鎮面貌得到極大改善。主要體現在:小城鎮面積由原來的0.8平方公裡發展到現在的3平方公裡;小城鎮常住人口也由0.7萬人增加到近2萬人,已基本形成了“兩帶、四片”的格局。

  2004-2020年懷遠鎮總體規劃確定小城鎮性質為崇州市西部的物資集散地和商品貿易中心,為游人提供休閒、度假、游覽、購物等活動的旅游服務型歷史文化名鎮。具體規劃是:小城鎮的發展方向主要以向東、向南發展為主,適當向北、遠景向西。懷遠鎮的小城鎮布局為“兩帶、四片”格局,由小城鎮內的電廠溝、文井江形成由西向東環抱的兩條綠化通道,城鎮與周圍山水互相融合;城鎮的幾條南北、東西道路將小城鎮串聯組成有機的整體,成為未來小城鎮發展的聯系軸線,形成功能互補的一城四片組團式結構。

  究竟目前懷遠鎮保護性開發古鎮進程如何?該鎮黨委書記陳大林告訴記者,2009年,懷遠鎮開始對全鎮街道進行雨污管網改造18km;2010年初完成了污水處理廠建設,總投資2500萬元;2009年9月,開始對文井街、下新街、上新街、上西街、西街、南街進行場鎮整治,安裝路燈共計87盞,文井街鋪設瀝青路面1km,新栽綠化樹小葉榕58顆,共投資1500余萬元;2010年5月開始對正東街、小北街、大北街、南街、西街、文廟街、東橫街進行風貌整治,整治面積3萬多平方米(包括157間商鋪),鋪設青石板路面3000多平方米,涉及的弱電全部下地,共投資2200多萬元。

  陳書記還告訴記者,下一步懷遠鎮將以建設山水園林式歷史文化名鎮為定位,加快小城鎮建設,大力提高懷遠鎮的城市化水平,把懷遠鎮建設成成都市西北部山區的商品貿易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休閒娛樂中心和生態旅游中心。通過大力推進懷遠鎮農村人口向場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進而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