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國學講壇主辦的“文明向心-揭秘中國”公益系列講座第二講在河南博物院開講,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呂氏家族墓發掘主持者張蘊女士為大家揭開了考古鼻祖藍田呂氏家族墓的神秘面紗,再現了北宋名門望族的精致生活。
呂氏家族:世代官宦名門望族
北宋年間,藍田縣出了個引人注目的家族群體――呂氏家族。該家族的呂大臨曾師從於大儒程頤,與游酢、楊時、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先生。除了家學深厚,呂大臨與同族兄弟在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具有開創意義的成果,被後世稱為“考古鼻祖”。
講座中,張蘊老師從藍田呂氏家族墓講起,從墓園兆溝、墓葬群、神道、家廟四大部分的地理位置、墓葬輩分的規律排序以及出土文物詳解呂氏家族及其所代表的北宋士大夫貴族的精致生活。
張蘊老師指出,呂氏家族墓地位於灞河北岸黃土台塬之上,與白鹿原隔河相望,這裡土層深厚,土質堅硬,適合營造深穴墓茔,更有秀麗風光、青山綠水相伴,與書生意氣、文人喜好靈犀相映。
呂氏家族原為汲郡(即今河南衛輝市)人,後因其祖呂通赴長安為官,舉家遷於現陝西藍田縣橋村定居。呂家世代官宦、書香門第,特別是“大”字輩成員在政界與文壇皆取得驕人成就。呂大防志向高遠,膽略過人,為哲宗時期宰相,頗有作為,在《宋史》留傳。文獻記載呂大臨生於1044年,卒於1091年,字與叔,才氣過人,志趣高雅,不戀科舉,無心仕途,一生追求學術研究,特別對古器物學情有獨鐘,不但自己收藏,而且將前人零散書籍圖錄收集匯總,加以整編標注,成就《考古圖》一書,是我國歷史上著名金石學家,也是中國考古學的先驅。故藍田呂氏一族在北宋時期確為名門望族。
家廟遺址:記錄家族榮辱興衰
家廟遺址家廟遺址位於墓地中軸線南500米,為北宋時期呂氏家族所建,名曰“呂氏莊雲閣寺”。金代毀於戰亂,明朝藍田縣為紀念呂氏四賢,撥專款在其廢墟上建立呂氏祠堂。
張蘊老師介紹說:呂氏家族家廟遺址自清代以來一直是學堂所在,新中國成立後,五裡頭村民辦小學順理成章建於此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舊房已破敗不堪,為確保學生人身安全,校方將其拆毀,並於中、後院間蓋成兩層磚混教學樓,將中院後部、後院前部遺跡破壞殆盡。
“家廟遺址共寄七層,跨越北宋、明代、清代、民國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歷朝歷代都有保護。但是到解放的時候,呂氏家廟改成了五裡頭小學,對這個家廟進行了非常致命的破壞。但是根據住處的分布狀況,我們可以確定是一個五開間式的建築。”講座中張蘊提及家廟遺址(現今的五裡頭小學)充滿惋惜。
據張蘊介紹,該建築目前經調查、鑽探後可確定為南北向三進院式磚木結構。前院正中建五開間式正房,現遺留房屋殘址。中院仍居中設五開間正房,現房屋基本輪廓及柱礎仍模糊可見;後院呈四合院格局,應屬祠堂看護者、往來祭拜人住宿歇息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