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作為早期秦文化研究課題重點工作之一的2014年毛家坪遺址發掘暫時告一段落。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18座,灰坑26個,車馬坑2座,發掘總面積約500平方米。發掘結果顯示,該地區擁有豐富的東周至戰國時期秦人的相關遺跡,學術價值重要。眾多考古專家建議將毛家坪遺址按國保單位的要求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文物保護方案和保護規劃,並申報今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毛家坪遺址東距甘谷縣城25公裡,位於渭河南岸的二級台地上,遺址面積約60萬平方米,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自2012年起,聯合考古隊在遺址勘探出墓葬千余座,其中溝東731座,溝西300余座。後有針對性地選擇10處考古點進行發掘。據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梁雲和侯紅偉撰寫的考古資料表明,今年以來,包括我省數位考古專家在內的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共發掘墓葬18座。其中灰坑26個,車馬坑2座,發掘總面積約500平方米。出土有銅鼎,簋銅戈,陶器等。其中一座春秋中期墓葬出土1件銅戈,胡部有銘文,前六字為“秦公作子車用”,余字銹蝕不清。據此及相關文獻相互印證判斷,此地極可能是秦國子車氏的家族墓地。遺址則可能是公元前688年秦武公所設冀縣縣治。
據了解,本次發掘包括2座高等級貴族墓,出土有銅容器15件:其中鼎5件、簋4件、方壺2件、方甗1件,此外,還有盤、匜、盂等物。陶器13件。銅戈3把、銅短劍2把。另一墓葬出土銅容器13件:銅鼎3件、銅簋4件、方壺2件,銅甗、銅匜、銅盤、銅盂各1件;陶器8件,另有漆木器、石圭、陶圭等。墓葬年代為春秋晚期。2座車馬坑,有輿前有弓和鞭策遺痕。另一座馬披皮質甲胄,髹紅漆帶黑彩。車輿四角有立柱,輿兩側及後部用皮革蒙成車廂板,上髹紅漆彩繪。輿內外負有武器箭矢1捆、銅戈、弓、曲內戈、短矛若干,輿內出有鑿、锛、削刀等工具等。
鑒於毛家坪遺址發掘的重要成果及學術地位,近期,我省文物局邀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西北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的相關考古和文保專家,為我省甘谷縣毛家坪遺址的考古研究和保護利用出謀獻策。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毛家坪遺址的發掘極大地豐富了甘肅東部以及周代秦文化內涵,將秦文化的編年推進至西周,開辟了考古學上探索早期秦文化的先河。為探討西戎文化的來源、民族整合問題,秦人西遷問題提供了新的、寶貴的資料。發掘工作還采取了現場保護與考古發掘同步進行的方式,文物保護工作者對車馬坑等遺跡的坑壁、遺址本體進行了多項實驗和科學的保護,為今後的現場保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專家們建議對遺址進行全面保護,目前應按國保單位的要求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文物保護方案和保護規劃。其展示利用應以社會效益為重。通過遺址博物館實物展示、現場復原和三維展示,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手段,開展數字產業延伸,提升當地文化的影響力。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表示,毛家坪遺址作為早期秦文化考古研究項目之一,取得的成果使之成為國內外學術研究和關注的熱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地方政府和各有關方面將加強合作,將當前保護和長遠保護利用結合起來,制定甘谷毛家坪遺址的長遠保護規劃,實現遺址的長久保存、永續利用。縣政府需對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要求,組織編制毛家坪遺址的保護規劃,統籌考慮遺址的保護及展示利用工作,積極做好毛家坪遺址申報今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