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游客羅雀商戶“大逃亡” 真如古鎮16年開發不如意

游客羅雀商戶“大逃亡” 真如古鎮16年開發不如意

日期:2016/12/15 21:48:49      編輯:古代建築

東方網11月19日消息:據《勞動報》報道,真如古鎮在期待它的“第二春”。記者連日走訪獲悉,古鎮眼下游客羅雀、商家經營慘淡,鼎盛時最多150家商戶現已“逃亡”大半,曾爭相入駐的老字號先後“撤離”。雖然當初搶先開發時有不低的起點,但由於“先天缺陷”、定位不明、重商輕文等三大制約因素,真如古鎮“真不如意”。

  一邊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鎮,一邊是百廢待興的新興商業中心,真如古鎮欲借勢城市副中心重尋定位。同樣的機遇和挑戰也發生在申城郊區7個新城的身上。

  現狀調查

  商戶“大逃亡”:最多時150家現只剩一半

  武寧路蘭溪路口,一座書有“真如古鎮”的仿古牌樓吸引著路人駐足。牌樓下是青磚石板路面、傳統古式圍廊的古鎮老街。老街的另一頭,則是擁有700年歷史的真如寺。然而,作為滬上唯一位於中環線內的古鎮,這裡幾乎沒有游客,鼎盛時期最多150家商戶眼下也已“逃亡”大半。

  除了古鎮街口第一酒市坐擁3萬平方米規模、歷史最久的真如羊肉館頗有人氣,其他現存商戶中不少經營慘淡,有些正面臨門面大幅收縮的窘境。

  羊肉館、土產店“越開越小”

  “一樓的230平米准備轉租出去,就留150平米的二樓繼續開羊肉館。”上周一個中午,望著店堂裡稀稀拉拉的客人,古鎮羊肉館王老板對記者感歎:“現在的客流有二樓的面積足夠了。”

  這家羊肉館兩年前開業,除此之外,古鎮上還有一家老字號真如羊肉館和其他兩家近幾年開張的羊肉館。4家中,老字號人氣最旺。有人認為,生意不好是商家自身經營的問題。

  然而,同樣是老字號的全國土特產商店在真如古鎮上也生存艱難。“原先的門面是現在的一倍,”來到古鎮中段的土產店,一位營業員告訴記者,“邊上的黃金店本來也是我們的門面,生意做不出還不如出租。不過,這家店也已‘換過手’,本來是亞一金店現在是中國黃金。”

  作為淮海路全國土特產商店的“北號”,真如古鎮上這家土產店已是這裡僅存的老字號商家。曾參與開發真如古鎮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上世紀九十年代古鎮開發之初,一同入駐的童涵春、張小泉、老介福等已先後“撤離”,“最多的時候這裡有150家商戶,現在只剩下不到80家。”

  旅游咨詢中心“門可羅雀”

  在剩下的這些商家眼中,“游客太少”是目前最大的困境。

  “我們的客人一部分是熟人介紹,一部分帶著銅川路海鮮來加工順便吃些羊肉,真正來古鎮旅游的客人,10個裡也難有一個。”一家羊肉館的老板周微對記者說。

  在古鎮的一個街角,記者找到了“旅游咨詢中心”。但當記者以游客身份詢問真如古鎮的旅游信息時,工作人員顯得頗為意外,“這裡就一個寺廟,要不就是吃羊肉。想看江南古鎮,您可拿份旅游集散中心的信息,上海和江浙有不少古鎮一日游項目。”

  “像您這樣專門來咨詢真如古鎮的游客,我幾乎沒遇到過。如果您要在普陀區旅游,有蘇州河游覽、長風海底世界等項目。”這位工作人員還說明了自己的工作職責———旅游咨詢中心並非專門針對真如古鎮,而是區裡開設的一個旅游窗口服務點。

  特色商場“掛羊頭賣狗肉”

  正因為沒有游客,古鎮上的旅游商店已是徒有虛名地“掛羊頭賣狗肉”。

  在商店門口,記者看到,“古真旅游用品商店”幾個大字赫然組成的招牌還高高懸掛,而走進一瞧,幾乎所有商品都和旅游“八竿子打不著”。

  “這裡還有賣旅游用品和紀念品嗎?”面對各種服飾、鞋類櫃台,記者問道。不想一位營業員指著對面的櫃台答復竟是———“去那邊看看旅游鞋,這算和旅游有點關系吧。”

  另一位年歲稍長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裡原先也賣過戲服等旅游紀念品,後來漸漸開始針對周邊居民,改賣服裝鞋類用品。

  放眼整個真如古鎮,目前除了羊肉館和土產店,其余商家已全無古鎮特色,與旅游也毫不沾邊。從服裝店、面包房到藥店、便利店,從自行車專賣店、眼鏡店到美容按摩店、文具書店……近80家店鋪呈現的商品可謂五花八門。

  不過,上述問題也已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正進行著改變。記者近日從普陀區相關部門了解到,隨著真如副中心建設的啟動,銅川路水產市場未來將被一座城市公園取代,而作為配套緊鄰的真如古鎮則將凸顯休閒功能。古鎮的蘭溪路老街會變身為酒文化一條街,除了現有的以交易功能為主的第一酒市,沿街鋪面會引入酒類展示店、品酒鑒酒吧等。

  其實,這一規劃在2009年第一酒市入駐真如古鎮後已被提及。第一酒市總經理劉昂飛說:“雖然我們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已引進了100多家酒企的1.5萬多種單品酒,但要打造一個融合酒類交易、文化品鑒的綜合型市場,還要依托古鎮的整體定位和規劃。”

原因解析

  定位不清晰,真如寶地難言“第二春”

  真如古鎮開發始於1996年,是上海最早開發的古鎮之一。

  記者了解到,擁有便捷交通、豐富文化資源等多項有利條件的真如古鎮,堪稱一塊“風水寶地”。不過,16年來由於先天缺陷、重商輕文、開發設想多變等原因,這塊寶地漸漸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這裡會有第二春嗎?我真的不知道……”知情人士望了一眼冷清的大街,惆怅地說道。

  先天硬傷:配套難引古鎮“活水”

  “古鎮的商業開發,就像這段蘭溪路,不倫不類。”上述知情人士坦言,古鎮的商業開發要吸引人氣,就要具備一定的古鎮特色才行。真如卻有著先天性缺陷。以這段蘭溪路為例,雖然真如是上海為數不多的建在市區裡的古鎮,但這條“坦克路”一不適合車輛通行,二沒有一個公交站點,三沒有適合旅游大巴泊車的停車場。

  同時,真如古鎮緊挨著真如寺,寺旁小橋流水,小景宜人。不過,來去匆匆的香客們,卻很少會順便在近在咫尺的古鎮商業街上逛逛。原來,在真如寺和真如古鎮商業街之間,隔著一棟樓房,它成了兩者之間的“斷點”,切斷了人流,小橋流水的“活水”也很難被注入商業街了。

  這兩處硬傷,是讓真如古鎮難以火起來的主要客觀因素。

  文化挖掘:重商不重文

  “在古鎮的街上走一圈,感覺都是各類商店。古鎮味兒好像只能體現在商鋪的建築上。”來自新疆的游客小劉對記者說,她此前已去過七寶、朱家角、楓泾等上海多個古鎮,但卻並不知道真如也有古鎮。“我是特地來吃真如羊肉的,才發現這裡還有一個古鎮。”

  對此,知情人士坦言,重商不重文,是真如寶地難以發揮應有輻射效應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真如寺的那座塔是後面新建的,比我們古鎮商業街的開發還要晚。”他說,真如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在早年曾想圍繞真如寺引入一些文化類設施,真如鎮也曾打算挖掘豆腐等“真如三寶”的文化資源,圍繞它做文章。但後來,這些設想都因種種原因而沒有實現。

  “所以在其他古鎮有的文物、文化體驗設施,真如都沒有。游客來到這裡,除了購物消費,就沒有其他的選擇了。”他歎氣說,如今古鎮上最有文化內涵的,可能只剩下真如羊肉了。

  定位多變:16年裡曾有多種設想

  客觀的硬傷,並不是最致命的。在多方采訪中,定位不清、規劃不明,成為大家反映最為突出的問題。據了解,自1996年開發至今的16年間,從名特優產品特色街到古玩城、茶城等,真如古鎮有過多種規劃。有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直接把當

  地一變再變的定位,形容為“懸在空中的定位”。

  1996年開發真如古鎮時,蘭溪路被定位為名特優一條街,不僅新建了沿街仿古商鋪,還請了童涵春、三槍、張小泉、老介福、古今等原先扎根市中心的中華老字號入駐,風光一時。不過,沒過幾年,老字號們逐漸撤離。

  “最早定位為名特優一條街,就有著規劃上的失誤。”知情人士認為,雖然設想不錯,但在當時的真如地區,名特優產品並不符合周邊居民的消費水平。此後,居民消費水平提升了,周邊的賣場、商場也越開越多,以更具競爭力的業態,搶走了消費者。

  記者從真如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這幾年來,古鎮的商業網點曾想過嘗試多套方案。比如引入酒文化、茶文化,挖掘豆腐等“真如三寶”的文化資源。不過,每次有了想法,卻很難實施。

  在古鎮的南大街至北石路的中後端區域,記者看到,有多家茶葉店形成了一個小“茶城”。“該塊區域早幾年曾打造成古玩城,這一規劃的初衷是想借力古鎮傳統文化效應。”一家茶葉店的老板林先生告訴記者,“由於知名度不夠,古玩城裡的商戶先後歇業撤離,沒多久這裡就改賣茶葉了。”

  “單靠一家企業的力量,無法實現古鎮開發。首先需要政府牽頭,進行系統、科學的規劃。可惜真如就缺了這重要一環。”知情人士說。

  他感歎,古鎮在開發初期,曾吸引了多位區領導現場辦公協調。可此後,這裡就像被人遺忘的角落。“我們很羨慕附近的銅川路市場。”他苦笑道,得益於城市副中心建設,如今,銅川路市場受到了各方的矚目。“如果真如古鎮也能吸引大家的目光就好了,或許很多設想就有了落地的可能……”他說著,音量卻越來越輕。

他山之石

  不只是把建築修舊如舊 探索“新舊捆綁”之路

  一邊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鎮,一邊是百廢待興的新興商業中心……真如地區如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同樣發生在郊區七個新城的身上。在“新”與“舊”之間,是否只有捨“舊”顧“新”一條路?“目前,在新城開發中統籌規劃古鎮建設,是一種新思路。”市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包括青浦、嘉定、闵行等地的多個新城,都在積極探索將“新”與“舊”結合,整體帶動區域經濟。

  據悉,目前江南古鎮保護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的代表是周莊,以原有的鄉村為基礎,進行商業化開發,規模較小。第二種模式的代表是烏鎮,它將原有的居民全部遷出,將古鎮資源統一開發利用。由此,缺少居民的古鎮出現了嚴重的空心化。

  “古鎮的保護與開發,不只是把建築修舊如舊、把居民一遷了事就行了。”上海澱山湖新城公司總工程師陳宜說。為此,從早期的朱家角“一城九鎮”的開發到如今的澱山湖新城,該公司在開發過程中采用了古鎮與新市鎮捆綁的開發模式,探索江南古鎮保護新的模式。

  何謂捆綁模式?陳宜解釋,任何的風貌保護都需要資金的支撐。因此,當新市鎮的開發獲得盈利時,企業就將其中部分獲利投入古鎮的保護中,使後者獲得一定的資金支持。在早期2003年的開發過程中,朱家角古鎮就受益於這一理念,將原先所有雜亂無章的管線一次性的移入地下,古鎮中的主要道路也按古鎮原有風貌鋪設一新。現在,澱山湖新城公司還每年出資,請專業機構對鎮上的老宅進行鑒定和維修。

  古鎮的開發需要有統籌策劃。在整個建設過程中,文化傳承始終是朱家角打造的重點。澱山湖新城公司每年組織專家、學者對新城風貌、古鎮保護等文化性課題進行研究。在前瞻性研究的支持下,朱家角從改建初期就重視對古鎮內的商業業態有所控制。“朱家角出名的是粽子、扎肉、熏拉絲和熏豆。如果滿大街都是這些店,整個古鎮的文化特色就會被沖淡。所以在改造初期有意引入稻米鄉情館、絲綢展示館、人文藝術館等文化類景點。同時我們還收購了一批店鋪,保留對業態調控的余地。”陳宜說。

  為了使古鎮文化有新的活力和發展,這裡聘請了著名音樂家譚盾,以朱家角圓津禅院為背景,上演了以“天頂上的一滴水”為名的水樂;也聘請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張軍,在古典園林“課植園”中上演了實景版《牡丹亭》。澱山湖新城公司還在嘗試古建築保護的新創意:形成一個相對集中的古建築保護區域進行開發。為此,今後或許來自上海周邊地區的古建築,也會被搬遷來此安家。

專家建議

  古鎮須有實體產業依托

  在上海經濟年鑒主編、研究員張兆安看來,古鎮的打造是一個系統工程,關鍵因素有三。一是規劃。“古鎮的規劃不僅是一個小鎮,而是一個綜合體。”他說,除了基礎設施規劃,還有經濟規劃,產業規劃。“這樣,通過新產業的帶動,老的能留下,新的也有新的發展方向。”二是結構。古鎮必須有產業依托,才能吸引人流。比如要有發達的旅游業。另一方面,配合旅游,還要有相關的服務業。這就要與古鎮的文化建設進行配套。三是推介,重視宣傳,挖掘古鎮的價值。

  張兆安進一步分析道,從歷史上看,真如就是一個有文化有歷史的地方,且是全市唯一一個在中環線內的古鎮。因此,它不僅是一個古鎮,也早就是上海城市副中心規劃的一部分,只是這幾年,它的發展滯後了。“現在普陀區將真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這是一件好事。不過,我建議處理好古鎮開發、建設與保護之間的關系,要在發展中進行保護。”他提出,古鎮不僅要發揮城市文化載體功能,還要發揮經濟功能、社會功能。這樣,對真如城市副中心建設也有好處。

  探尋商業與傳統的平衡點

  相比滬上的七寶、朱家角,或是江浙的烏鎮等,近鄰市中心的真如無疑是個“小號”古鎮,有人因此提出“真如古鎮的發展受制於先天規模”的觀點。對此,上海財經大學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家莫言獲諾獎後,他原本不知名的故鄉一時間聲名鵲起。可見有了‘故事’才能吸引游客帶來消費,規模小一樣可以挖掘‘大故事’。”

  何建民認為,作為古鎮,目前的真如幾乎未能依靠旅游帶動商業或其他產業。此外,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真如的競爭對手已不僅是其他古鎮,從廣義上看,古鎮也屬於主題街區中的一種,而隨著城市商業的發展,真如古鎮逐漸處於各類商圈、文化休閒街的包圍中。“只有找到自身的特色定位,真如古鎮或許才能‘突圍’。”

  “古鎮旅游開發首先要凸顯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底蘊,其次還要注重旅游產品的針對性並增加體驗性產品。”何建民提出,在樹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商業文化,通過振興老字號開發特色旅游商品等方式,能在商業活動中融入古鎮特有的文化氛圍,這樣能找到商業化與保持傳統文化的平衡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