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護為本,轉型發展
1.1 城鎮保護是發展之本
在我國,具有現代意義的城市遺產保護始於二十世紀初,並經歷了從文物古跡,到歷史名城,到歷史街區的三個層次保護體系的建立完善。在這其間,城鎮保護經歷了從與發展相“對立”,到保護與發展“互促”,到保護“也是”發展,保護是“更好”的發展,的理念深化和內涵擴展過程。
1.1.1起步階段:保護是技術
城市保護在起步之初主要是被視為一項專門的工程技術,並以文物古建為具體對象,著重研究考古發掘、調查評估、材料結構、治理維護等具體內容。而我國的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從形成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都是被作為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專項規劃,與市政防災等專項工程相提並論的。
簡言之,這一階段的“保護”,其涵義還十分狹隘,主要是針對歷史留存下來的建築環境的一種技術措施和策略。
1.1.2實踐階段:保護是風貌
1980年代開始建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要求從全局制定綜合保護措施,城市保護的主旨可概括為形而上的“風貌統領戰略”,並通過歷史格局和城市軸線的保護,建築高度與天際線的控制,以求歷史風貌的統一和延續。
這一階段,保護的對象有了擴展,從單體的文物古跡,擴大到近現代建築、一般民用建築、特色景觀等,確立了城市風貌整體觀的重要性。缺憾是對城市風貌的把握過於僵化,追求形式美的風格“統一”。比如“穿衣戴帽”,就是在建築的表面貼一些傳統特色要素,門窗一律做木格花窗、建築正面加披檐、側面加封火山牆、入口加門罩等等;為了打造一條風貌完整的明清街,還有“洗臉拔牙”等等的形象說法;為了追求歷史滄桑的感覺,還研究出許多“做舊”的方法。目的就是要看上去很古舊、很統一、很“真實”,反而忽略了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不同時期多樣拼貼的真實面貌。其實,如果把“古鎮”放置到一個“持續運轉的城鎮”概念上來看的話,這種通過技術手段強求的統一,反而是不真實、不自信的體現。
1.1.3成熟階段:保護是發展觀
從上個世紀末起,平遙、麗江古城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周莊、烏鎮等江南六鎮被授予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城鎮遺產保護實踐陸續取得突出成效,並成為城市社會發展的重要典范。歷史城鎮保護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實踐後,終於從被放置於“發展”的對立面,走到“保護也是發展”、“保護是更合理的發展”的嶄新時期。
人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古鎮保護並不僅僅是一項專業技術、一種物質手段,而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在城市上建造城市”的,多方利益主體博弈的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保護的內容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越來越體現為民族文化振興的發展觀。
對於城鎮空間而言,保護城鎮的歷史“真實性”和風貌的“整體性”在於如實呈現出城鎮發展變化的過程,目力所及應當是各個時代建設的拼貼和集成,而不是某個鼎盛時期的定格。所以關鍵是要讓各個時期建築能夠“和諧相處”,新建築在體量高度上,要尊重地塊肌理,與歷史建築比鄰的時候,材料色彩不要絢麗搶眼,倒不一定非要加個花窗、用上瓦頂。
對於城鎮生活和其中的居民而言,保護文化生活的“可持續性”,不是要人們返回到“你耕田來我織布”的農業社會,也不是要維持“燒煤球爐、刷馬桶、七十二家房客”的大雜院式的生活。而是通過合理的更新、設施的改善、經濟政策的扶持,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幫助居民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延續有特色的生活習俗和慶典活動、特色風物等,從而實現地方性歷史文化傳統的保護和社會生活體系的完善,達到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總之,“保護”就是“發展”,是“發展”的一部分,是“發展”的基礎和必要前提。圍繞著文化遺產保護所發生的觀念轉變,培育著新時期的人居環境發展意識,“在保護中求發展”、“在城市上建造城市”,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更合理、更有特色、更豐富多樣、更以人為本、更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發展新時代!
1.2轉型發展是必然之趨
隨著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演進,土地資源日益減少,能源危機日益突出,大規模工業化發展對環境的污染和對生活多樣化情趣的扼殺,對未來城鎮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從1960年代末以來,世界各國都開始關注和提出發展的未來轉型,也相應形成了一些城市發展的理論基礎和社會實踐,比如“smart growth(精明增長)”、“New Urbanism(新都市主義)”等,內容都是不約而同的集約化內涵式發展,人性化的尺度和環境友好空間,多樣混合的街區功能,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的城鎮運轉模式等。
上月最新公布的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結構”。第一次明確提出“堅決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大力發展服務業,爭取達到增長16.5%,年均遞增13%的目標,加快迪斯尼板塊和大虹橋地區的綜合服務功能”。“發展”不再是簡單意義的大開發、大建設、城鎮用地攤大餅,更不是“變高、變亮”的物化膨脹。“轉型發展”成為當今社會無可回避的話題。
30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式發展道路探索中,江南水鄉城鎮開創了不少發展的新路子:有開創萬難的周莊,有平衡發展的西塘,有後起勝出的烏鎮,有獨出新意的木渎,有演繹新江南的朱家角……盡管涉足保護與發展道路的時機有先後、禀賦各不相同,但她們都從特定條件入手,發掘出與之適應的發展方式,並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然而隨著土地資源的減少,游客數量的激增,原有的發展理念和實施框架日益顯現出其局限性,江南水鄉古鎮也普遍出現過度商業化、影視布景化、偽民俗化、貴族化、主題公園化等傾向,古鎮裡全民經商、店鋪泛濫,節假日游客接踵摩肩,高價門票、低質服務,旅游體驗大打折扣,民宅改造為店面、會所、高檔住宅、星級賓館,地價房價節節攀升,原住民外遷,古鎮不再是生活的家園,而成為都市新貴的假日第二城……;另一方面,小巷深處的民居古建加速老化,環境污染透支,社區空心化、老齡化、異質化,背街院落裡依據是凋敝破敗的清冷景象,原有的保護與發展模式已顯得力不從心——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思索:城鎮保護是為了什麼?為了誰?古鎮保護猶如行至十字路口,未來發展期待新的轉型!
2 創新驅動,深度旅游
歷史城鎮是有人居住生活的動態空間,合理的再利用既是手段也是目標。旅游觀光作為歷史城鎮開發利用的首要方式,無法回避,也無需回避,關鍵是要使開發利用合理可控。應通過適宜的手段予以規范和引導,防止對文化遺產的過度消費,提高文化旅游的品質和內涵,樹立旅游品牌,提升旅游體驗,完善綜合服務,帶動城鎮服務業的全面發展。
2.1合理引導旅游產業
對於大多數古鎮和歷史街區而言,旅游容量的控制尤其重要。停車場的修建和布局要與古鎮游覽區匹配,要根據古鎮空間的合理承載力設計旅游集散空間;游客數量的控制也不在於單純提高票價。可以通過預訂系統或者每日定量門票等方式,確保游客在古鎮區內得到高品質的服務和水鄉意境的體驗,而不是沙丁魚罐頭般的不悅經歷。
旅游紀念品、傳統工藝展示、民間歌舞表演等,都是值得下功夫的旅游產業。觀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學習型旅游、會務型旅游,針對不同的旅游訴求,開發不同的旅游產品,尤其是配合文化社會、學習型社會的發展趨勢,開發深度研修游歷服務,比如水鄉建築藝術游、江南園林游、水鄉民俗游等,配合一些專項的學習體驗基地和專業知識講授,在開創特色旅游品牌的同時,也傳播了水鄉文化,拓展了遺產教育途徑。
2.2創新開拓新興領域
積極利用水鄉城鎮所在的特色地域空間,發展特色地產、會展、培訓、藝術創作等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綜合領域,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拓展古鎮開發思路。
其次要跳出圍繞“古鎮區”做文章的思路,與周邊地塊互補對接,外拓發展一部分綜合接待服務和相關的無污染產業,如教育業、文化業、特色商貿業、傳統手工業的產銷研發,分流古鎮承載壓力,激發古鎮資源潛能,在更大地域范圍內,以更加理性的和負有責任感的精神,去追求更為長效和逐步釋放的文化價值。
3和諧人居,生態低碳
2010上海世博會的主題“Better city,better life.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把全世界的未來發展聚焦到了我們的人居環境空間,縱觀各國的主題展館和最佳實踐區的案例,主旋律無非兩條:一是歷史文化,二是生態低碳。“低碳(low carbon)”的概念是1997年《京都議定書》首次在全球范圍提出的是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迫於全球氣候惡化和能源危機而提倡的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模式,是應對工業社會發展各種弊病的補救之舉。
反思現代化對我們生活的改變,駐足觀察我們的生存空間時,不難發現歷史城鎮比之於現代城市,更充滿生態和諧的人居精神:宅院天井和廳堂的精巧排布,充分利用建築小氣場形成自然通風采光;長街窄巷曲折,雖沒有宏偉軸線,卻精巧生動,可供人駐足品味;小河邊家家臨水,小船搖橹進戶,水陸與陸路完美接駁,可達性之高,即便現代都市智能交通也望塵莫及;吃茶聽書,吳侬軟語,鄰捨巷裡的歡聲笑語,在圍牆森嚴的小區裡都是久違的奢望……江南水鄉古鎮作為我國傳統城鎮建設的典范,其善於因借自然、依水成街、水陸相宜的建造理念,與現代城市建設中標准化模塊化的制度基礎是完全不同的!
3.1因借自然,因水成街,枕水而居
江南市鎮大多依托市河為主要發展軸,沿市河常常形成廊棚街道,憑借水上交通運送物資、開展交易。較窄的支流兩側民居枕河,設有水巷、水埠,便於水陸出行和取水用水。主街巷弄的石板路下設排水溝渠,即使傾盆大雨剛過,穿著布鞋行走其間也不會濕腳。鎮區的市河與周邊農耕河港相連,共同形成完整的水上交通、水利灌溉、水產養殖、水鄉物產等一整套自我調節的生態水環境。
3.2街河巷弄體系形成建築小氣場,通風降溫排潮
水鄉古鎮的街道弄堂長長窄窄、或明或暗,除了構成古鎮豐富的交通空間,還有很重要的氣候調節功能。
由於弄堂長期處於建築陰影之下,弄內氣溫低,弄堂上部的熱空氣升騰,起到垂直拔風的作用,加速了空氣流動,這些巷弄與街道河道共同形成天然的風道。當夏季東南風順著河面街道吹過,便將河面巷弄的冷空氣帶進居住空間的深處,起到通風散熱、降溫驅潮、淨化空氣的作用。
3.3民居院落水平順風與天井垂直拔風,應對江南的夏季濕熱
水鄉民居大多沿河道縱深布局,這樣建築門扇開啟,河面的冷空氣便可穿堂過院。為了增強通風效果,住宅的前一兩進院落通常不設廂房,以增大通風面寬;廳堂建築則采用通透性強的格柵門窗,可根據需要完全拆卸,使前後貫通開敞,利於穿堂風的通過。今天我們還能看到民居穿廊裡掛著的一只只竹籃,用來盛放飯菜蔬果,那是古鎮的天然冰箱。
民居中的小天井長時間處於建築陰影下,溫度較低,室內的熱空氣就會流出室外,通過天井上升排出,成為垂直拔風的通道。許多民居的後院在廂房與正廳之間增建隔牆,形成蟹眼天井,不但獲得豐富的小空間,也強化了通風效果。
3.4廊棚、過街樓的公共空間與節地意識
水鄉沿河的廊棚一般都是沿岸居民自發修建並連接起來的,晴天不打傘,雨天不濕鞋,是極好的公共社交空間和商業貿易場所。廊棚有披檐式、人字式、過街樓式等,不僅是民居的前庭、也是店鋪的擴展,更是通行的街道,是充滿公益精神的公共空間,是為過往行人遮風擋雨的庇護所。底層架空的過街樓,是在市鎮中心節地保土,垂直利用空間的好方法。造價低廉、樣式簡單的廊棚,大大減少了底層建築的夏日曝曬和冬季風霜,是很好的保溫隔熱措施。
3.5天然材質和空氣層的隔熱保溫
江南民居多用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和粘土燒制的灰磚、灰瓦。這些堅固的重質材料熱惰性強,吸熱少導熱慢,是理想的防曬材料。淺色牆體光滑平整,加大太陽光的反射,減少牆體吸熱,空斗牆的砌築在封閉牆體內形成良好的空氣隔熱層。屋頂面使用望磚、望板和屋面瓦等熱惰性材料隔熱。在一些等級較高的廳堂建築中,還會使用各種各樣的軒,不僅能夠隱藏梁架,美化室內空間,而且在軒與外屋面之間也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空氣隔熱層。
3.6木構架抗震、山牆防火
傳統民居普遍采用木構架榫卯穿插體系建構,承重體系與圍護結構分離,加上木材輕便和纖維特性,形成了整體性極強的框架體系,素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是很好的抗震結構。麗江地震、汶川地震中,很多古老的木構建築都經受住了地震的考驗,結構體系絲毫無損,而磚混結構的房屋卻往往倒塌嚴重。
針對木構建築怕火易燃的弱點,除了廣泛設置水埠、水巷,便於汲水救火,利用巷弄作為防火的分隔空間之外,封火山牆的作法也具有積極的防火意識,並演化出多種多樣的美麗形態,有一字型圍繞整座建築的雲圜山牆,有中部向上拱起兩端微微上翹的觀音兜,有三山、五山、七山或是左右不對稱的馬頭牆等。沿街毗連的建築,往往將山牆兩端砌出屋面,將建築兩端的椽子、梁頭等木構件包砌在山牆之內,一旦發生火災,可以隔絕火情,防止火勢蔓延。
3.7反思
江南水鄉古鎮這種因天時就地利所構建的傑出人居環境典范,於精致多變中構築著“小橋•流水•人家”的美侖美奂,在溫潤氣候和地域水網中發展出與之相適宜的稻棉桑織等傳統經濟類型,並且依托水上航運形成以專業市鎮為核心、以農村生產為基礎的城鄉一體協作區域。雖沒有現代化改天換地、人定勝天的豪邁,卻無處不體現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的“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觀,正是我們今天需要重新認知的低碳、生態的人居發展模式。對我們的城鎮未來發展建設具有突出指導意義。
我們今天的城鎮發展卻丟失了很多公益性、生態性的傳統營造精神。水鄉城鎮中最近還有侵占水面、填河造房的行為,引起老百姓的普遍反感。
4回歸生活,居民共建
隨著城鎮社會經濟的日漸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生活方式變更,生活環境空間的變化是必然的,保護並不意味著凍結歷史環境,而是應當積極的將反映時代演變的環境融入當代生活中去。基礎設施要完善、公共服務要改進、古建住宅要宜居,這都是歷史保護的基本問題。歷史城鎮絕不能見“古”不見“今”,見“物”不見“人”,對於今天的老百姓居住生活的關懷,應當提升到更重要的地位上來。
4.1從旅游開發轉向社區生活
首先要正視居民生活與旅游開發的關系,明確居住生活為主體,旅游開發作為衍生附屬產業的關系,要注重生活環境和設施的改善,彰顯歷史文化城鎮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對於城鎮文化旅游空間的設計,應盡量減少對居民生活的不良干擾,和避免大規模搬遷居民。著重研究居住人口保有與疏解、居住與非居住建築比例、公益性文化設施供給等問題。
麗江古城在保護中堅持基礎設施先行。自2002年起持續投資1.3億元,為古城民居鋪設供水管和排污支管到戶,建設消防栓、消防水池,電力、電信、有線電視三線入地。截至2006年完成了古城民居內的電氣改造工程、沿河截污管網工程、公共廁所改造工程等,全面改善了古城基礎設施。為緩解旅游對原住民生活空間的擠占,還特別制定了社區服務與活動空間規劃,結合原有工廠用地的置換,增配老年活動中心、文化活動站、社區診所、修配店等生活服務設施,為納西族原住民提供新的公共活動空間。
4.2從目標藍圖轉向過程引導
歷史城鎮保護是一個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期才能實現的社會工程,把它當作一個要在短時期實現的建設項目來做,顯然是不恰當的。一方面,資金和人力物力有限,規劃設計和實施管理都應當分階段逐步推進,小規模滾動實施,防止大規模變遷,保持社區穩定。另一方面,規劃管理應當保證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及時應對各種變化,對新情況、新矛盾作出反應。
麗江古城大量的傳統民居修繕,就是采用了編制《民居維修手冊》和建立修繕補助基金的方式,形成了一種長期的、有計劃的、公私合作的、並且有保護修繕專業指導和監督的傳統民居修繕制度。4年間通過改計劃共計修繕傳統民居174戶,約41760平方米。並於2007年獲得聯合國亞太地區遺產保護獎。
4.3從自上而下轉向居民參與
歷史城鎮是以有人居住為前提的,所以保護措施必須得到當地居民的理解和協助,保護過程是否能夠保證有切實的居民參與,以及能否達成共識,是關系到保護規劃成敗的關鍵。古鎮的管理者和規劃設計工作者要下功夫、動腦筋,設計和提供一個平台、一種機制,讓民間資本參與到保護開發和管理中去,讓公眾有組織有秩序的參與到社區發展建設中來。
揚州古城近幾年來積極推進“社區行動計劃”、“社區營造運動”、“年度最佳私房保護競賽”等活動,很好的調動了古城居民共建、自建家園的積極性,也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4.4從老齡化、空心化、異質化,轉向活力城鎮
由於古鎮設施水平較低,不便於現代化的車行交通,青年人大都選擇離開古鎮生活擇業,只有經濟能力有限、或是鄉情濃重的老年人選擇繼續留居古鎮。古鎮房屋甚至整條街道要麼空置遺棄,要麼被低收入打工人群租住占據,街區環境髒亂、社會安全較差;要麼就是商業旅游繁榮導致的外來經商置業人群排擠了本地居民,導致城鎮文化的變異和地方性民族性的喪失。
2003年麗江古城率先推出“准營證”制度,以保證原住民的就業機會。不僅規定古城內經營活動的位置、內容、形式,還規定經營戶中本地居民占從業人數的比例和數量,並對原住民申請開設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經營行為給予很大鼓勵。2004年又設立古城便民中心,負責無償提供古城內常住居民日常用品的人力運輸和公共環境的清理,降低了古城居民的生活成本,保障了古城環境安全,同時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保護管理者應通過經濟政策的導向調控,通過地塊功能的更新重塑,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的供給,鼓勵居民返遷和就業創業,建設成為服務周邊地區的特色商貿休閒服務區,激活城鎮發展動力。
5提升特色,魅力綻放
城市歷史文化是人類歷史文明的偉大成果,傳統民居的阖家團聚,歷史城鎮的和諧人居環境,這對於生活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現代人來說,意義尤為重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一項代表著文明素質和綜合水平的高尚事業。保護好歷史城鎮、歷史街區是彰顯城市特色和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歷史城鎮的永續發展就是在長期而艱難的保護過程中,實現歷史傳承、經濟繁榮、環境適宜與社會和諧的綜合目標,成為廣袤大地人居環境中的魅力城鎮和活力街區!
江南水鄉古鎮,作為引領我國歷史城鎮保護發展的實踐典范,應當在新時期創新保護發展,引領古鎮轉型。
要積極響應中央提出的建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大文化戰略,水鄉地域應積極聯合,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性建成空間相結合的地域文化空間整體性保護:
充分利用河湖水網,建構水上聯盟,發展水上休閒交通,打造水鄉古鎮集群;同時,依托水上交通,振興傳統鎮村的鄉腳制度,扶持鄉村生態農業、絲織棉紡加工業、水產養殖業、水鄉生態旅游、特色農業旅游等,推動“鎮村聯合”的新水鄉地域城鄉一體發展。
充分發揚豐富多彩的水鄉建築特色,續寫臨水建築的傳奇,水廊、水樓、水閣、水榭、水埠、水牆門、水巷、水橋……將人與水的和諧發揮到極致,因水成街、成市、成鎮,整水而生、共生共榮,正是最生態的和諧人居。以水鄉古鎮為極核,對接外部發展機遇,依托“新江南水鄉”的命題,建設具有江南基因的新市鎮。
力爭實現水鄉地域空間景觀一體化、水上休閒交通一體化、產購銷特色農副產業一體化、水鄉民俗民間文化一體化的“江南水鄉吳文化生態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