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古城話滄桑
日期:2016/12/14 18:51:55   編輯:古建築保護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安龍,地處黔西南一隅,春秋戰國時期屬神秘的夜郎古國,曾是“南明之都”。古國的神秘依舊在黔西南的大地上隱藏,無法找尋,但“南明之都”的盛名還是有跡可尋。
歷史上的南明永歷皇帝朱由榔,大明王朝覆滅之後,在大臣們的擁戴下逃往雲貴一帶從事抗清活動,於1652 年將安龍作為行都共四年。歷史的煙雲早就在歲月的磨砺中消化掉了,能夠再現當年歷史冰山一角的,就是2003 年政府投資修建的“南明歷史博物館”了。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南明歷史博物館
歷史,無論是榮耀還是悲壯,能夠開口說話的,除卻文字記載,就只有遺留的墓地和碑刻。就在離博物館不遠處有一座“十八先生墓”,是全國僅存的一處南明歷史文化遺跡。
這是一段悲壯的歷史往事,說起來也比較沉重。雖然南明永歷皇帝逃至安龍,卻成為大西軍首領孫可望的傀儡。孫可望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的義子,在張獻忠死後,盤踞黔西南一帶繼續從事抗清活動。他飛揚跋扈,“挾天子以令諸侯”意欲取代朱由榔從而稱帝。朱由榔不甘心當傀儡,於是召集了安龍的十八位大臣,密謀除掉孫可望。1654 年4 月8 日,以大學士吳貞毓為首的十八位大臣為遏制孫可望,密商後決定招大將軍李定國赴安龍護駕。李定國,也是張獻忠義子,卻與孫可望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不料此事被孫可望安插在朱由榔身邊的奸細獲知,孫可望隨即逮捕了十八位大臣,進行嚴刑拷打。此為“十八先生之獄”。十八先生在獄中寫下絕命詩,而朱由榔懦弱無計可施,最終在孫可望的脅迫之下,處死了十八位大臣。其死狀甚是悲慘,有的腰斬、有的剝皮。傳說,當時天色突變,風雨交作,天榜山麓忽有泉水湧出,百姓說是天公為十八先生而流淚,因此,將此泉名為“忠泉”。當地百姓念其忠義,收拾殘骸合葬一墓,史稱“十八先生墓”。朱由榔也只能在背後偷偷哭泣。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十八先生,是後人敬重其風骨的一個總稱,他們各自的名號大多數不為人所知,且官職除卻吳貞毓為內閣大學士,從一品,為實際上的宰相,其他包括兩位太監,再就是一些地方官員,官品極低。成王敗寇,他們或許想到失敗後的慘烈結局,可是為了還復朱由榔一個正牌的皇帝地位,還是不懼生死的發動謀變。十八先生的铮铮鐵骨,高風亮節,為後人所仰慕。歷代不少名人來此憑吊,並留下大量題詞,“天地正氣”“成仁取義”“重如泰山”“碧血千秋”,使這裡成為貴州西南部名人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
安龍,作為逃亡之君朱由榔的行都,自是有一定的原因。安龍地處黔西南一隅,崇山峻嶺阻隔了大清行軍,孫可望聯明抗清,迎朱由榔到安龍,並修建了皇宮邸府。雖說不過只有四年的時間,但是其“十八先生”的铮铮鐵骨,為護主而不惜生命的忠義,為人所敬仰,也成就了安龍的盛名。
除卻悲壯的歷史故事,館內被陰雨浸淫的石刻碑石,以及青苔石板路,古樸滄桑,給人一種與歷史對話的滄桑感。我們不過是滄海一粟,紅塵裡的一粒塵埃,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甚至連一朵激蕩的浪花都不是,面對百年的歷史痕跡,感慨萬分。
能夠體現安龍歷史文化的遺跡,還有一處,那便是興義府試院。興義府試院始建於清朝雍正時期,道光年間知府張瑛,也就是清末軍機大臣張之洞的父親,他認為試院偏僻簡陋,不能興盛地方文化,於是耗資白銀30800余兩,新建試院,建有轅門、告示房、萬壽宮、提調所、學公所、魁星樓、大堂、二堂、納旭亭、騁懷樓、觀海樓、天香閣等建築,氣勢恢宏,規模宏闊,時號稱“甲天下”,是一組集祭祀、講學、考試、游覽、休閒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建群築。它是黔西南最大的一所試院,為黔西南地區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從這裡走出了眾多清朝大臣,其中就有12 歲憑借《半山亭》一文驚天下的張之洞,14 歲還拔得順天府頭籌。為避嫌,張之洞只能奔赴他地參加科舉考試。同治二年,張之洞中進士探花。
興義府試院
想當年,來自黔西南各地的學子們背負著家人的厚望,來到萬人敬仰的試院,參加一次決定人生命運的考試。試院,是學子們夢想起飛的地方。由於後期人為改造和自然腐蝕等原因,試院建築大部分損毀,現僅存大堂、二堂、植桂軒、議事亭及跨水曲梁石橋等建築。但大多數建築殘缺不全,長滿青苔,被草木遮蓋,成為孩子們和蟲鳥的樂園。
後來,城鎮化的腳步走到這裡,興義府試院的一些石基開始被挖掘出來,這段文化盛事才逐漸露出水面。今天,縣政府正在積極投資恢復原有的建築,讓一段文化盛事光耀黔西南。
南明之都和興義府試院的遺跡,為安龍久遠的歷史,插上飛翔的翅膀。而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結合的最佳風景卻非“招堤”莫屬。
300 多年前的安龍縣城北部有一處陂塘,每逢雨季水患成災,岸邊百姓苦不堪言。興義府游擊招國遴倡儀集資修堤,開山伐石,挖土抬泥,築起一道石堤,將湖水分開,從而解決了水患。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官員,將此長堤命名“招堤”,名氣雖不能與“蘇堤”“白堤”相媲美,卻是守土一方造福百姓的典型實例。後續官員在招堤兩岸植花種柳,修建“涵虛閣”“一覽亭”“半山亭”“省耕亭”等亭台樓閣,最著名的當屬“半山亭”,相傳為張之洞少時讀書之處。後來還在河塘裡遍植荷花,夜晚的招堤在燈光的照耀下更加迷人,成為人們消夏的好去處。直至今天已經成為安龍縣的十大風景之一。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涵虛閣
聰明的安龍人將水患變為百姓的福利,一道招堤既平息水災,又建成風景勝地。我們去的那天,正逢微雨潤荷,嬌媚妖娆。
古城安龍,在歷史上留下諸多歷史遺跡,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互融洽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構建了今天繁盛的安龍。
更多歷史遺跡,人文資訊可關注瀚海域達官網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