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師宗現戰國時期青銅文化墓地

師宗現戰國時期青銅文化墓地

日期:2016/12/14 12:17:12      編輯:古建築保護

出土文物

發掘現場

    師宗縣宣傳部門通報稱,漾月街道新村社區墓地考古發掘工作有重要發現,初步判定這是一處戰國秦漢時期與“西南夷”有關的土著青銅文化墓地,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昨天,就墓地的發掘情況,發掘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勇介紹:“目前發掘工作剛開展不久,考古工作正穩步推進,暫未遇到大的困難。”

    當地一直流傳村裡有古墓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老人就曾說過村裡有古墓,但古墓具體建造的年代他們也說不清楚,也不知道墓裡面到底埋藏著什麼。”對於漾月街道新村社區墓地的發掘,新村社區居委會劉主任說,考古專家初步判定這是一處戰國秦漢時期與“西南夷”有關的土著青銅文化墓地的結論他很贊同,因為在建國後,墓地所在位置的周邊村民不時會發現銅錢和銅器,“再加上老人一代代的流傳,這個結論應該不會錯。”

    劉主任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一些外地人聽說他們村有古墓後,就來村裡盜墓,他們在盜墓時都是隨機的,先是用金屬探測器之類的機器進行探測後挖兩三米的盜洞,沒有挖到東西後就換地方,導致墓地上到處都是盜洞,損毀嚴重。對於這些盜墓者,村民一經發現就會趕走或送到公安機關。“最近這些年,國家開始重視墓地的保護。今年年初,我作為向導,帶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雲南工作隊來村裡對墓地進行了鑽探。到了9月份,工作隊的工作人員又對墓地的土壤進了采樣。10月15日,對墓地的考古發掘工作最終開展。此次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對於墓地將會有更好的保護。”劉主任說。

    已出土數十件青銅器

    師宗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金海生介紹,今年1月,在師宗縣漾月街道新村社區,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雲南工作隊局部鑽探,結合墓地四周剖面以及村民提供的大量信息,最終發現了師宗境內第一處青銅時代的墓葬遺存。之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師宗縣文物管理所合作,對新村墓地進行考古發掘,該項目現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准。目前,已出土青銅器數十件,從鑄工、紋飾來看,具有很高的、獨特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據了解,新村古墓的發掘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項目“秦漢時期西南夷地區考古發掘與研究”實施內容之一。其學術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可填補戰國秦漢時期西南夷考古師宗、羅平區域的一個重要地域空白;另一方面,對研究處在雲南和兩廣沿海以及四川盆地和東南亞的交通線上重要地區間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具體的交通線路可能也有積極意義。

    或可帶動師宗文化旅游開發

    對於此次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師宗縣宣傳部門工作人員介紹,“此次考古可推動師宗縣的文化遺產保護以及地方史研究工作,提升師宗的知名度,並由此帶動地方文化建設以及旅游經濟開發。新村古墓的發掘將改變師宗過去無‘古’可考的尴尬局面,發掘後可將師宗的人類歷史向前推進約1000年,通過出土考古材料的研究,可再現師宗2000多年前先民的社會生活、經濟技術、文化習俗以及對外交流等歷史圖景。因此,此項工作對地方史研究、地方文化建設乃至旅游等經濟開發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就墓地的發掘情況,昨天,記者電話聯系了此次考古發掘工作的發掘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勇,其介紹:“由於目前考古發掘工作剛開展不久,考古工作正穩步推進,暫時還未遇到大的困難。”

    “我們已經注意到此事經報道後引起了廣泛關注,發掘工作進行一段時間有所突破後,我們會及時告知大家,感謝昆明市民的關注,目前我們初步預計今年年底,初步發掘工作將會結束。”楊勇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