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貴州“臥這古城”:村民入股建設衛星城

貴州“臥這古城”:村民入股建設衛星城

日期:2016/12/14 10:03:19      編輯:古建築保護

古城牌樓

古色古香的街面

  這裡曾經是貴州宣慰府遺址,熙年間稱“臥這城”,有紅色文化象征的樂治烈士陵園,貴州納雍在推進縣城東北面樂治“衛星城”城鎮化建設中,並沒有盲目的一刀切打造現代化建築,而是通過和傳統文化結合,和當地特色建築結合,建設出古色古香的地域化新城。更為創新的是,新城的建設采取村民入股的方式,村民提供土地300畝參與城鎮建設,大大減少小城鎮建設中販征地費用。

  古城再現

  “城鎮化建設就是要讓農民也能享受現代化的生活,但是作為他們精神和文化的一部分,傳統的文化應該在城鎮中能夠體現,所以我們是在建古城。”納雍縣樂治鎮黨委書記周旭告訴記者。

  周旭說,為了真正的見一座村民喜歡,專家喜歡,游客喜歡的古城,建設是當成一件作品來完成的。

  首先,高起點規劃古城。邀請省內外設計單位進行了集鎮的總規修編、新區修建性規劃、村莊整治規劃,做到小城鎮建設有章可循、有圖可依。將臥這古城定位為納雍縣城的“衛星鎮”,著力建設 “生態樂治、文化樂治、休閒樂治”,深入挖掘水西文化、紅色文化,注重打造彝族民俗特色和三岔塘濕地景觀。以貴州宣慰府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核心,以樂治文化產業園區為依托、以宣慰大道為主線,拉大小城鎮骨架,加快城鎮空間擴展的步伐,力求將臥這古城建成納雍縣獨具魅力的生態文化旅游型城鎮。

  其次是彰顯文化特色。在打造小城鎮地方特色中,提煉“臥這文明”、“臥這文化”的文化底蘊。一是按照“青瓦屋面、穿枓枋、雕花窗、木板牆、牛角吊掛、屋脊翹角”的彝族風格建成了長530米的臥這古街。二是在舊城區全面實施立面改造和路面改造。三是建成景觀河500米,景觀橋6座,景觀湖占地4公頃,文化廣場6000平方米,文化公園5公頃。四是完成仿古庭園燈150盞。全面實施的“硬、綠、淨、亮、美‘五化’”工程,使人們對小城鎮建設有了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營造了文明開放的城鎮環境,使臥這古城的內涵得到提升。

  再次是重視文化傳承,力求古鎮建設高品位。樂治鎮建制久遠,文化底蘊深厚,唐總章稱“湯望州”,康熙年間稱“臥這城”,具有濃郁的水西文化,臥這水西宣慰府第遺址,距鎮政府1公裡,與大方縣的“九層衙”遙相輝映,這些紅樓青瓦,雕欄玉砌的彝家古建築,作為水西文化的象征,挺立在烏蒙高原,受人瞻仰。現存遺址上的瓦珰、石級、雕痕鑽鑿、布局設計,仍閃爍著水西文采,彝族風情。為此樂治鎮的規劃編制特別注重水西彝族文化的特色,嚴格按照文化旅游“古鎮”定位進行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目前已投資120萬元進行宣慰府重建規劃設計;宣慰金洞旅游開發項目已申報;投資80萬元對紅色文化烈士陵園進行維修。

  注重民生

  在古城修建過程中,特別注重民生。

  一是融資多元化。為了高效率推動小城鎮建設,大力挖掘社會閒散資金,拓寬城建資金渠道,通過“土地生一點、財政擠一點、項目融一點、社會投一點”的方式,不斷創新融資機制,到目前為止,已完成投資8360萬元。一是采用農民土地入股形式,組織街上村村民提供土地300畝參與城鎮建設,大大減少小城鎮建設中販征地費用。二是爭取移民新村建設項目200萬元;退耕還林成果鞏固項目80萬元;土地整治項目1800萬元;通村油路項目180萬元。三是爭取縣財政支持2500萬元,鎮財政自籌100萬元。四是采取BT模式引進納雍建築一公司、納雍森元建築公司、貴州銀豐建築裝飾有限公司等墊資3500萬元完成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古街民居改造。

  二是除成立黨政班子外,還聘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與監督。一是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領導小組,並將辦公室設在小城鎮建設新區,通過靠前指揮、現場辦公等方式實施全過程管理。二是聘請“兩代表”、“一委員”為小城鎮建設質量監督員,定期對小城鎮建設質量和進度進行督查,每十天召開一次調度會聽取建設情況匯報,研究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予以解決。

  三是重視群眾利益,力求建設成果惠民心。樂治鎮小城鎮建設本著“政府得發展、群眾得實惠”的原則,由村民用土地入股參與小城鎮建設,政府和村民按4:6進行分配,從而讓村民土地利益最大化。農民用土地入股,每畝可分到152個平方米商業門面,按平均1000元/平方米計算,每畝土地價值可實現15萬元。

  產業推進

  在漂亮的城鎮,沒有產業推進,最終都會成為一座空城。

  “臥這古城”在城鎮化建設中和其他產業結合,煥發生命力。按照貴州提出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同步建設的要求,樂治鎮將采取一、三產業錯位發展的思路,大力發展優勢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以此來促進鄉村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另外,通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加快樂治民營經濟園區和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力度,不斷轉移農民、減少農民,讓農村人口到城鎮從事經營活動,讓城鎮人口到鄉村休閒,促進城鄉人口的相互滲透,為樂治的城鎮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今後樂治繼續沿著建布局合理、經濟發達、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幸福小鎮的思路前進:一是以路為媒,構建城鎮建設新框架。以高速路和鐵路為契機,不斷向宣慰大道兩端延伸、兩翼擴展,積極協調,加快實施,著力解決鎮域內道路盡端式交通瓶頸問題。二是以人為本,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讓旅游業、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陣地。三是產業助鎮,築牢城鎮化建設經濟基礎。大幅度提高財政貢獻能力,以便有更多的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功能配套,形成民營經濟產業園和城鎮化同步發展的良性循環。四是商業興鎮,助推城鎮化建設發展進程。按照市場經濟規則,鼓勵引導更多農村群眾進鎮落戶、建店經商,從而走“以商帶住、以住促商、以商住聚人氣”的路子,把臥這古城建成經濟繁榮、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秩序優良的“鄉村小都市”。

  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受基礎設施的制約,特別是通往樂治的織納公路(307省道)泥濘不堪,一定程度影響樂治的小城鎮建設的發展進度。由於固有的經濟基礎薄弱,無大型企業支撐,建設資金短缺,導致城鎮建設進度緩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