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西安古城牆“坍塌”

西安古城牆“坍塌”

日期:2016/12/14 18:59:53      編輯:古建築保護
      此段城牆究竟是自然“坍塌”,還是施工導致的問題?針對媒體報道和市民疑問,城牆“坍塌”次日下午,西安市城牆景區管委會專門召開新聞通氣會。會上,各方媒體意外獲悉:“南門至文昌門段的城牆垮塌是搶修加固工程必經的一步,在施工人員控制范圍之內。”

  據稱,上世紀80年代初,西安市政府在對古城牆進行加固維修時,在內側部分牆段使用了紅色機磚,又在紅磚外塗抹了一層煙青色泥皮。隨著時間推移和風雨侵蝕,煙青色泥皮脫落,露出了混用的青、紅磚,嚴重影響了古城牆的整體風貌。此外,由於歷史原因,城牆牆頂的海墁出現沉降裂縫,有的裂縫南北相差達40厘米,成為城牆的致命危害。為了對牆體進行搶險加固,管委會從7月初開始,對南門至文昌門段內側近400米長的城牆進行“搶修包砌”工程。此次坍塌的一段城牆正是工程中的一部分。

  施工方市古建公司何茂祥工程師也介紹說,由於城牆在不同時代進行過不同方式的多次維修,導致牆體內部土質密度不一,非常松散,甚至有部分牆體中空,部分牆段夯土芯出現裂縫和滑坡,造成牆頂海墁沉降裂縫。加之西安近日降雨,雨水灌進牆體,海墁裂縫增大形成沉降,最終導致牆體坍塌。

  施工方負責人同時稱,隨著城牆外層紅色磚塊的去除,內部疏松的土質發生外傾也在他們預料之中。

  管委會副主任樊大可對此作出進一步解釋:“施工人員把牆體外的紅磚扒掉後,牆體中的疏松填土顯露出來,由於位於10米左右的高處,它們很容易滑落下來。作為搶修工程的一部分,我們已考慮到填土下滑的情況,出現小段填土下落,總體上在工程的可控制范圍內。”

  同時,他又表示:倒塌的牆體是有意識去掉的。“在將原有城牆包磚去掉後,按照搶修方案,就必須先將荷載(已倒塌部分牆體)卸掉,才能將牆體裡面松散的土質換掉,重新進行夯實,形成一個完整、堅固的牆體。此前媒體所報道的城牆塌方實際上是有意識地,或者說是有組織地將這部分牆體去掉的。”

  “施工從一開始就意識到‘危險性’。”樊大可強調,“為確保卸載期間車輛和行人的安全,我們專門設置了安全警戒線,拉起了警戒繩,並在周圍安排了8名安全巡視員。”

  古城牆“坍塌”暴露冰山一角

  600年的古城牆發生“坍塌”,其實只是冰山一角。一個更為嚴竣的現實是,歷經600多年的風雨侵蝕,13.7公裡長的西安古城牆雖然保存了下來,但已是千瘡百孔,猶如一位滄桑老人,病患纏身。如不及時“診治”,她無疑將面臨更為殘酷的生存危機。

  據介紹,“裂縫”和“沉陷”已成為西安古城牆安全的最大威脅。

  有人做過粗略統計,西安城牆大大小小的裂縫足有百余條之多,其中長近8米、寬4厘米以上的就有30多條,有的裂縫甚至從城牆垛口一直延伸至底部,緊鄰城牆東北角的一面垛牆上裂縫就有8條之多。南門至文昌門段裂縫情況尤其嚴重,南、北側海墁相差已近40厘米。同時,部分牆段中上部至垛口處風化嚴重,許多磚塊被風雨磨掉了稜角,凹凸不平,用手輕輕觸碰,就會往下掉渣。還有部分城牆出現硝鹼現象,一些甚至向外鼓出。更令人擔憂的是,建國門、玉祥門、城牆東北角等處城牆出現5處嚴重沉降。

  這些情況的出現引起了西安市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為深入了解城牆“病情”,從2005年開始,管委會加強了對城牆安全情況的調研,在城牆設立了26個監測點,對已有的裂縫和牆體進行不間斷監測。今年2月至6月,管委會又委托機械工業勘察設計研究院,歷時116天,對損毀較嚴重的南門至文昌門段和建國門至東門段城牆進行了全面勘測。

  勘測結果顯示,除裂縫、沉陷外,鼓脹、水患、孔洞隱患、風化剝蝕等各種病害也成為威脅城牆的重要因素。

  據介紹,西安城牆能保存至今,得益於它完整的排水系統。但目前,許多排水設施損壞嚴重,有的排水口被封,有的排水不暢。海墁上存在的不均勻沉降也導致排水坡度起伏,極易造成積水。雨水下滲使牆體出現裂縫,而城牆上的裂縫、沉陷出現後,也就形成了雨水雪水下滲的通道,水通過裂縫下滲浸泡了城牆內部的土體,從而使土體強度降低,產生變形,又導致裂縫進一步增大。

  另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文革”等時期,人們在城牆上挖洞居注生活、生產,包括開挖暗堡、防空洞,給城牆牆體帶來很大威脅。這些洞穴破壞了牆體的整體性,一旦裂縫貫通其中,加上水的下滲作用,就會發生坍塌,從而導致裂縫和沉陷等“病害”的產生和發展。

  據悉,僅在“病相報告”涉及的兩段城牆外側牆面上,就發現洞口痕跡11處。而在西門南側,一處防空洞一直延伸到護城河處,1983年北門箭樓垮塌和2004年西門南側一處夯土塌陷也因防空洞而起。

  大自然的風化剝蝕也是不容忽視的破壞因素。在從海墁高度向下至3米范圍內的牆面上,由於這些地方的磚砌體本身含水率較大,城牆磚較濕潤,加之外部長期風化,致使不少城磚磚縫蝕空,表層剝蝕、脫落,牆體表面坑坑窪窪、凸凹不平的現象很嚴重。

  還有專家指出“地基超載”也是一大危害因素。近年來,城牆內外修建了許多高樓大廈,致使地基荷載增大。加之過度開采地下水,也會造成城牆地基下沉,加速沉降、裂縫的形成。長此以往,很有可能導致牆體滑坡,造成大面積毀損。

  經濟發展要服從於保護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圍繞古城牆的去留,引發過全國性的激烈爭論。“去牆派”的理由是,古城牆是帝王統治的遺跡與象征,它也不利於新城市的發展。當時西安的決策層頂住了壓力,使城牆保存了下來。

  1961年,西安城牆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西安已對古城牆進行過3次大規模整體維修與保護。2004年10月,平遙古城牆的坍塌再一次為西安城牆的保護敲響了警鐘。西安人更加意識到,保護古城牆應防微杜漸,未雨綢缪。即使是小裂縫,也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小裂縫就會演變成大裂縫。

  而今,作為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西安也面臨著“現代城市發展與古跡遺址保護”這一世界性難題。“失去了歷史古都風貌就失去了西安的價值,西安更重要的是保護,經濟發展要服從於保護。”西安市委書記孫清雲曾多次表示。而最近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81%以上的西安市民認為,當城市建設與文物古跡保護發生矛盾時,應以保護為首。

  2004年9月,西安市正式成立城牆景區管理委員會,對城牆景區進行統籌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致力於“牆、林、河、路、巷”五位一體的生態化建設。這是繼上世紀80年代後,西安又一次對古城牆進行的大規模修繕。

  針對西安城牆面臨的裂縫、沉降等問題,西安市也已組織專家進行了實地勘察,委托專業研究部門對重點段位和東西南北4個甕城及古建築物基礎變形情況進行常年技術性檢測,並建立起西安城牆文保檔案,對牆體裂縫、孔洞、基礎沉降、牆體包磚、城上古建築等進行文物普查,在此基礎上做出城牆文物保護的系統化方案以及搶修預案、維修方案。

  據了解,為給城牆保護提供進一步依據,一項旨在恢復古城牆歷史風貌的保護方案,已由西安市城牆景區管理委員會著手制定,並將於近期出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