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發現寧波現存最完整的“海防長城”遺存
日期:2016/12/14 12:20:33   編輯:古建築保護 鄞州區文管辦邀請50名文保員來到鄞州瞻岐鎮方橋村,在現場宣布,當地的狹石嶺土城屬於明代寧波沿海重要軍事防御設施之一,是寧波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長度最長、內容最豐富、設施最完備的古代軍事類遺存。
該遺址為東西走向,面向東海,在其上面可望見象山港一帶海面。據鄞州區文管辦主任謝國旗介紹,稱其為“土城”,是因為其雖然是具有實用性的軍事防御的古城牆,但建造工藝比較土氣,是用就近而取的不規則山巖碎石壘築而成。
狹石嶺土城遺存總長約3.5公裡,通道兩側遺存為高約2.4米的亂石牆,牆體厚達3.5米左右。土城營建森嚴,關卡向兩翼山脊線延伸,似雄鷹展翅於山崗。關卡上,石城、石屋、槍孔、掩蔽體、交通壕、訓練場、跑馬場、車馬道、用水池、糧食加工作坊等一應俱全。
兩側山坡分別有南北向的二圈至四圈、近乎圓形的軍事營壘遺址,這是亂石砌成的軍事構築物,高1.4米左右,大小不等,內有水流暗溝,由此判斷當時內有房屋建築。
城牆上還保存著多孔的槍眼構築物,槍眼成喇叭口形狀,深0.9米、高度基本在人胸前,據此分析,這不適宜機槍和火炮的使用,應為洋槍射擊隱蔽孔,這說明當時營地已配備了洋槍類武器裝備。一旁的掩體工事可見深0.5米、直徑1米多的構築遺存。另外還有火炮構築工事。
據史料記載,元朝時的寧波海防以倭寇為目標,以鄞縣為中心拉起了寧波府數縣的整體聯防,“防倭莫先防海”、“海防江防相為表裡”,當時人們在海岸沿線山上、岙口設寨隘,嶺上置關卡,建立了屯兵、偵察、瞭望等頗為完整的海防長城體系。朱元璋登基後派遣湯和巡視沿海築城防倭。
湯和築海防工事在寧波建成了明州衛(今鄞州區)、定海衛(今鎮海)等4衛10所,各衛又設所城,而瞻岐鎮所在的大嵩所受明州衛管轄。衛所制雖完備了陸上海防主體,但海上防御不足,故促成海岸防線不斷展開。
“海防長城”成熟於明朝,因明代倭寇在海上非常猖獗,當時在明州造船准備北伐的信國公湯和掀起了浙東海防戰略升級的新高潮,為隨後鄞地抗倭戰斗奠定了“海防長城”的根本性基礎。
據鄞州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顯示,這裡的海岸線有8個烽火台,但大嵩所城至狹石嶺沒發現有這樣的軍事設施,再延伸至瞻岐鎮合一村才有烽火台。狹石嶺土城直至新中國建立後,才徹底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