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尋訪祝阿古城的前世今生

尋訪祝阿古城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4 10:07:30      編輯:古建築保護

  大悲寺一角

大悲寺一角

  殘存的大悲寺鐘鼓亭

殘存的大悲寺鐘鼓亭

    5月16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濟南西郊的槐蔭區段店鎮古城村,錯落的民居與靜谧的新式社區遙相呼應,綠樹成蔭的公園與設施齊備的現代化校園互為映襯,倘若不是村頭路邊豎著的刻有“濟南市第二批重點保護文物古城遺址”字樣的石碑,很難讓人想象這裡就是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祝阿古城舊址。

    濟左走廊上的繁華城邑

    據《槐蔭區志》記載:“祝阿古城遺址,位於段店鎮古城村。春秋時期稱祝柯……”

    槐蔭區黨史研究室主任李雲鶴曾對祝阿古城的歷史進行過考證。他告訴記者,《禮記》與《史記》中記述了祝阿的來歷。《禮記·樂記》曰:“(周)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史記·周本紀》曰:“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兩書所說雖有不同,但足可以證明祝國在西周時就作為諸侯國所存在。而據《水經注》記載,祝阿在濟水(今黃河)之南、玉水(玉符河)之西,即今槐蔭區段店鎮古城村一帶。

    然而,古城村地區的文明史要遠遠早於史書的記載。近年來,古城村附近先後發現的諸多文化遺址,從年代分期上涵蓋了自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到岳石文化、商末文化等不同時期的古代文明。在方圓不足5公裡的范圍內,還發現了多種文化混合遺址,說明該地區的古代文明極可能是延續和傳承的。而多處岳石文化石器手工業作坊遺址和多處商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則證明該地區最遲至距今4000-3500年時,已經成為繁華城邑或邦國,並一直持續到商末。

    東周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國之間以強並弱之勢愈演愈烈,齊、楚、秦、晉等諸侯國開始愈發強大。槐蔭區社科聯主席朱希才告訴記者,齊國想要爭霸中原,需要將版圖向西擴展,作為濟左走廊中心的祝國處境岌岌可危。

    戰國時期的史書《竹書紀年》記載:“(周)平王三年(前768年),齊人滅祝。”齊莊公吞並祝國之舉,無疑是謀求地區性霸權的一個試探性的舉動。但是齊國滅祝之後,卻遭遇到了強大的外交壓力。為了安撫輿情,齊國不得不恢復祝國,但恢復後的祝國也只不過是齊國的一個附屬國,稱為“祝柯”。

    占領祝國後,齊國進而占據了濟左走廊,把這裡作為經濟和軍事的要沖,大力經營建設,並陸續向中原進軍,小霸諸侯,雄長東方。

    在《春秋·經》中,記載了春秋時期發生在祝柯的兩件大事。

    “襄公十九年,春,王正月,諸侯盟於祝柯。”公元前554年,祝柯成為各諸侯國的締約結盟之地。

    “昭公二十五年,九月己亥,公孫於齊,次於陽州。齊侯唁公於野井。”公元前517年,魯昭公因聽信讒言而親自率兵攻打魯國權貴季平子,遭遇大敗後,昭公無法在魯國立足,便逃往齊國。齊景公在野井慰問了遭受變故的魯昭公,並將他收留在齊國。

    李雲鶴介紹,史料中所記載的野井就在祝柯。《水經注》記載:“(玉水)枕祝阿縣故城東,野井亭西……北流注於濟。”可見,在郦道元所在的北朝時期,玉符河東岸還存有野井亭遺跡。

    祝柯一帶在春秋時期的繁盛可窺一斑。

    成也祝柯敗也祝柯

    將祝柯作為跳板,占據軍事要塞的齊國稱霸春秋,卻日益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終於,一場“鞍之戰”徹底結束了齊國的霸業余緒。朱希才告訴記者,祝柯就是“鞍之戰”的主戰場之一。他講述了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

    公元前592年,經過數年的努力,晉楚大戰中大敗的晉國疆土不斷東擴,奠定了再次爭霸中原的有利態勢,特派遣大夫郤克出使齊國,邀請齊國參加斷道(今河南濟源西南一帶)之會,共謀對抗楚國。

    郤克到達齊國,恰逢魯國使臣季孫行父、衛國使臣孫良夫、曹國使臣公子首也來出使齊國。不可思議的是,這四國使臣都身有殘疾。齊頃公為了討母親歡心,也為了羞辱一下這些小國,就在接見使臣的時候特意派一名跛者陪跛腳的郤克,就這樣,禿子陪禿子,羅鍋陪羅鍋,眇者陪眇者,魚貫而入。看到這一滑稽的外交場面,齊頃公的母親及妃嫔等特來觀禮的女眷忍不住哄堂大笑。使者們受到戲弄,十分氣憤。郤克更是怒不可遏,出來後曾發誓說:“所不此報,無能涉河!”

    郤克返晉後,要求晉景公伐齊,被拒絕;又要求以自己的家庭武裝伐齊,也被拒絕。晉景公不希望與齊國結成仇隙,一直指望齊頃公參加當年的斷道之會。然而,齊頃公不肯屈尊赴會,只派遣了四名手下前往。

    公元前589年春,齊侯率師侵伐晉國盟友魯國,四月又討伐衛國。於是,這兩國同時向晉景公求助。經過郤克的請求,晉景公決計會同魯衛之師共同伐齊,鞍之戰由此爆發。據《左傳》記載:晉軍抵達衛國境內,會和魯、衛兩國軍隊後,尾追齊軍到達莘地(今山東莘縣北)。6月16日,進抵靡笄山下(今濟南西郊峨嵋山),兩軍對壘,戰馬嘶鳴。齊頃公派人挑戰。陣前,但見齊國大夫高固徒步闖入晉軍,手舉石頭投向敵方,擒獲晉軍的人並登上他們的戰車。在車後拴上桑樹根,作為戰利品的標識,驅馳於齊國的營壘前,高呼:“欲勇者賈余馀勇!”意即想要勇氣的人盡管來買我多余的勇氣。成語“余勇可賈”,即出典於此。翌日,雙方列陣於鞍(今濟南市區西北馬鞍山下)。齊軍主帥齊頃公,馬未披甲,就擊鼓驅車打殺過去,結果因驕傲輕敵,敗於晉軍,被晉軍主帥一路驅車追擊,沿古道東行,直追到華山腳下,雙方戰車繞山你追我趕,連轉三圈兒,最後以齊頃公被逢丑父替換,勉強逃脫,逢丑父束手就擒而作結束。

    李雲鶴說,對於“鞍”,歷來幾無爭論,多數認為是濟南市西北部的北馬鞍山。但對於“靡笄”,卻各執一詞。有學者認為“靡下”即歷下,“靡笄”即歷山(千佛山);也有學者認為“靡笄”為濟南東北部的華山(又稱華不注);還有學者認為“靡笄”為濟南西部槐蔭轄區內的峨嵋山。

    仔細考證文史資料後,李雲鶴認為,“鞍之戰”中的“靡笄”山應在今濟南市區西部,位於“鞍”之西南,當為據古城村一公裡左右的峨嵋山。而峨嵋山形似眉黛,狀如曲笄,山上刻有“重修靡笄山碧霞宮碑記”的一塊康熙二年石碑,更讓他堅信靡笄山就是峨嵋山。而春秋時期靡笄山隸屬祝柯古城,“鞍之戰”就發生在齊國的西南門戶祝柯之地。

    滄桑古城的蛻變

    春秋之後,祝柯之名又經歷了多次變更。道光年間修訂的《長清縣志》詳細記載了這些衍變。漢置縣,改為祝阿,屬平原郡。魏晉改屬濟南郡。南北朝改屬東太原郡。隋屬齊。唐天寶元年,改名為禹城,取縣南禹息故城之名。

    朱希才說,安史之亂爆發後,將軍李銑為防“安史之亂”中叛軍史思明部進犯,竟挖開了大清河(今黃河)的河口,引大水擋叛軍。結果,“城滄溺”叛軍退,禹城縣城遷往遷善村,而之前的舊縣則稱為“古城”,城中遍棘草。由於棘刺順生向上,將之不戾手,俗稱“順王棘”。

    這場人為制造的大水災,不僅湮沒了百姓賴以居住的家園,也沖散了人們對於古祝國歷史的記憶。盡管河道遷移後古城村落再現,但歷史如此悠久的古國故地,除史書上帶過的寥寥幾筆外,竟鮮有故事和傳說流傳,難免讓人感到遺憾。

    據村裡的老人講,原來祝阿城的面積很大,南到省腫瘤醫院、北到田家莊,南北有近3華裡長。除舊城外圍的城牆和建築外,村子四周也都建有城牆,並在東、南、西、北和西北設有5個城門,晨啟暮閉。城門之間建有若干個垛口,靠近垛口的城牆高達十幾米。城牆也很寬,就是如今的小轎車也跑得開。當時村裡還建有四五個古廟,後來廟裡還放著幾門古鐵炮。過去村民種田時常常會挖出成堆的舊瓦片,在玉符河裡洗澡時也經常摸到刻有精美花紋的石頭,小孩子則最喜歡爬到殘存的古城牆上玩,還會跑到廟裡摸鐵炮。然而,隨著社區改造的進行,這些遺跡後來也都消失了。

    “我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還在古城村見過一截古城牆呢。”朱希才回憶,他所見到的古城牆是夯土牆,高三四米,有幾十米長,雖然不知道究竟修建於何年何月,但不難從它那憔悴的“面容”中感受到它所歷經的歲月蹉跎。

    走在古城村的街巷之中,雖然找尋不到一絲祝阿古城的痕跡,甚至連村東那象征祝阿古城身份的“祝祠”遺址也沒有了蹤影,但卻依然被這個古村落的獨特氣質所吸引,宛如人們那淡泊從容的眼神。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