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隱於鄉野的江南大宅門

隱於鄉野的江南大宅門

日期:2016/12/14 10:07:22      編輯:古建築保護


莫氏莊園

    上海往杭州方向八十多公裡的地方,有個隸屬嘉興市的縣級市,名曰平湖。春秋時為越國武原鄉地,秦朝置海鹽縣,平湖為海鹽縣的一部分。自漢代起,因錢塘江水流和杭州灣海潮的原因,海鹽縣的不少地方被水淹沒,或塌陷為湖,有地“其後土脈墳起,陷者漸平”,故名平湖。明朝宣德五年,從海鹽縣悉四鄉之地設平湖縣,屬嘉興府,此後建置和境域基本穩定。如今的平湖外向型經濟發達,以服裝、機電為主導加工業成為支柱型產業,但在傳統的農耕時代,平湖應該不是個富裕的地方,某種程度可以算做滬杭之間的一片鄉野之地。


莫氏莊園  

    平湖的乍浦港是杭州灣北岸惟一的出海海港,也是一個歷史名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解除海禁以後,乍浦港逐漸發展成為中國與日本、東南亞諸國貿易的主要港口。乍浦港在國內貿易中地位也十分突出,其中最主要的大宗進港貨物就是木材,這些木材主要來自福建省,一批福建的木材商人,因此還遷居到乍浦,平湖莫氏的祖先就是其中之一。莫氏是在康熙年間由福建興化府遷居乍浦,作為一個普通的木材商人,傳至五世也只是生活小康,但到第六世的時候,遇上了太平天國失敗,江南沿海因戰後重建,木材需求量大增。


莫氏莊園  

    莫家抓住了這個機遇,獲得了豐厚的利潤,積累了巨額的財富,到第七代莫放梅的時候,先後在平湖、福州、上海開了三家木行,把附近的木材經過乍浦的港口中轉銷往各地。莫放梅用積累的財富不斷置地買田,最多時候擁有六千多畝的土地,成了平湖有名的大地主。從一八九零年,莫放梅著手准備打造新居,其准備工作一定是非常細致的,以至於七年後才開工,再三年而就,就是今天被稱為“莫氏莊園”的地方。


莫氏莊園占地七畝  

    莫氏莊園占地七畝,共有房七十余間,四周有六米高的防火牆,是一座典型的封閉式木結構建築群,其緊湊的布局頗具江南民居特色,莫放梅祖孫三代相繼在此居住了半個多世紀。莊園坐北朝南,因沿街且臨河,正門空間顯得有些局促。莊園東南首的正門在八卦中為巽位,乃江南風水民居以坎宅巽門選址的實物例證。坊上置平身科斗拱,廣三間七架,中間六扇黑漆大門,每扇置門釘縱十六路、橫一百四十路,共一萬三千多枚,氣度非凡。明間內置隱門一對,有對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博施濟眾定裕後昆”;兩旁所豎儀仗牌,是莫放梅於清光緒二十七年“遵例入賢官授侯補江蘇直隸州知州”後所設,官職之上還有個“欽加三品銜”,是納捐得來的官,就是一個榮譽稱號而已。


賣官制度  

    捐納,或者說賣官制度是清代以前幾朝都有的做法,有細則制度也明碼實價,基本都不能真正出任。鴉片戰爭之後,大清國庫空虛,政府賣官開始泛濫。很多人有了錢之後,至少要弄個官銜以光宗耀祖。到一九零一年,逢宣布廢八股、停科舉,大批生員仕途受阻,遂爭搶購買官銜爵位,捐納再次大泛濫,莫放梅的官銜也正是在這一年買來的。估計他那個加三品銜的五品“副省級”官位,當時五千兩銀子可以納到,相當於城鎮普通店員四、五十年的工資收入。


德正應和  

    正門一般不開,常人有兩側的邊門進出。走過轎廳,左邊為儀門,是一座工藝精湛的水磨磚雕門樓,門前一對抱鼓石雕有三獅戲球圖案。

    所有構件均用青磚磨制而成,並用磚榫相銜,工藝非常精巧。正面門楣上刻有“德正應和”,門楣兩側為“四蝠捧壽”,再向外為梅蘭竹菊四君子;

 


金镂垂基  

    反面門楣刻有“金镂垂基”,上方和兩側為“桃園結義”、“關羽掛印封金”等三國故事,磚枋上雕镂著暗八仙等,下枋所雕鯉魚跳龍門更是栩栩如生,象征登科之喜。


儀門下七十厘米高的楠木門檻也象征著主人顯赫的地位  

 

    儀門平時也不開,凡家族重大禮儀活動或貴客來訪時才打開,儀門下七十厘米高的楠木門檻也象征著主人顯赫的地位。儀門內有庭院,院中面北的黑瓦白牆上有陽文“鴻禧”的影壁牆,走過對面半亭形式的過廳,就是整座莊園的主體建築“春晖堂”,匾額為明朝書法家董其昌之手跡,整堂家具皆采用上品紫檀精制而成,堪稱極品。


春晖堂  

    此為主人議事、典禮、宴請賓朋,舉行家族大典的地方。通面三丈八尺,枋上置平身科斗拱,廳前設鶴頸式軒廊,二十扇高丈尺有余的落地長窗橫貫整個開間,夾堂和裙板上的木刻圖案含蓄蘊藉,正脊上堆砌著“龍鳳呈祥”,戗脊上砌有仙人指路和龍、鳳、獅、馬等蹲獸,並繪有暗八仙等圖案,廳前掛落上兩只木獅,雕工之精令人贊歎不已。


雲浦草堂  

    中軸線的最後一進為女廳,又名“雲浦草堂”,俗稱“堂樓廳”,是個樸素的二層建築。樓上是臥室區,為眷屬起居之所;樓下則是莫氏族人接待和應酬女賓的地方,廳內整套榉木家具造就出一種閒適、溫和的氣氛。


廳內整套榉木家具造就出一種閒適、溫和的氣氛  

    整體建築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排建築,在儀門的左右分別有圓門通入,主人家的私人活動都在這東西兩條軸線的建築群落內。東軸線的主體建築為花廳和外邊別致的水榭花園,花廳二樓為莫放梅夫人葛氏的居室,這位葛氏乃平湖豪族丙戌進士、賞戴花翎、四品頂戴二品封典、戶部郎中葛毓珊之長女,莫葛兩家頗有“富二代”與“官二代”聯姻的嫌疑。莫夫人育有四子、無女,四個兒子及眾多孫輩的居室分別在東西軸線的不同位置。


書房  

    西軸線上有兩個小花園,花園之間是書房。書房主人為莫放梅的二公子莫仲陶,整個書房通過一個博古架將其分為前後兩部分,南間為讀書吟詩作畫之所,書案上筆墨紙硯俱全;北間為文朋詩友、騷人墨客品茗賞景、弈棋操琴之地。


八角門  

    書房通往南花園的為一扇精巧的八角門,以六邊形榫接棂格點綴周圍,不僅增加了采光,也營造出一種雅致、活潑的氣氛。


莫氏莊園  

    莫氏家族在平湖及周邊各地擁有良田六千余畝,滬、浙、閩三地開有木行,並有米行、錢莊、布店、繭行等實業,在杭州的西湖邊也有其地產。據《平湖縣志》記載,當時平均每畝起租糧食在一石左右,可見莫氏家族每年收取租米之數額是相當驚人的。為管理這些資產,莫氏家族在莊園內專門設有收租理財的帳房,自稱“莫政善棧”。帳房內現在還陳列著各式斗、斛、桿秤和當時進口的鑄鐵保險櫃。


彩繪三眼七星灶  

    莊園內原有廚房四間,每個兒子各占一間,現存僅有東軸線上原屬二少爺莫仲陶的,其余三間廚房已於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拆,廚房中的灶頭是具有江南民間特色的彩繪三眼七星灶,還陳列有石磨、水缸、提盒等廚房用品。

    莫氏莊園建成的時候,中國正處於時代更迭的浪潮中,從莫氏三代人的居室陳設就能看出時代演變進所帶來的變化:莫放梅居室裡是一色的傳統家具,到了兒孫那兒,留聲機、銅床以及諸多西洋裝飾已滲透進來。莫家是商人,是地主,是地方豪紳,也算朝廷官員,所建宅院就是個官宅、商宅和地主莊園的綜合體。


莫氏莊園修建時,幾乎把江南建築裝飾的精華都搬了進來。  

    莫氏莊園修建時,幾乎把江南建築裝飾的精華都搬了進來。磚雕、木雕、園林、亭榭、字畫、紅木家具、紫檀桌椅等,都是上乘作品。《紅樓夢》《聊齋》《家春秋》《原野》等近兩百部影視劇在此拍攝,成了一座著名的“影棚”。莫氏莊園與網師園、采衣堂、盧宅、退思園、春在樓一起並稱“江南六大廳堂”,甚至有言過其實的“江南故宮”之稱。

    一個清末迅速崛起的家族,在其客居的平湖建起了一座外表簡約、內部奢華的私家宅院,隱於曾經的鄉野、如今的市井間。這座典型的近代地主豪紳私宅建築群,在一九六四年就被辟為博物館對外開放,經歷文革卻得以完整保存,或許是運氣很好,或許是“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的低調所成就的。
    (編輯:李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