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道沿途中的觀瀾書院資料圖片攝

位於廣東乳源縣境內的古道資料圖片攝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當年唐明皇寵妃楊玉環喜食荔枝,可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如何才能讓貴妃吃到新鮮的荔枝?據廣東乳源縣史料記載和當地文史專家考證,可以確定當時的“快遞員”正是由粵北連接西京長安的“西京古道”快馬接力將鮮荔送至長安。
乳源縣政府15日通報,這條古代“高速路”近日被廣東省政府列為第七批省文物保護單位。
西京古道是漢武帝時期嶺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經之道,也是乳源著名人文景觀之一。公元二十五年,東漢桂陽郡太守衛飒開鑿了這條由廣東英德經乳源至湖南的“官道”,全程約五百余裡,是大部分古代嶺南人進京都的必經之路,是連接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紐帶。目前,乳源縣境內仍保存著約有七十多公裡的風貌較完整的古道。
如今,古道沿途還完好地保存著大量古橋梁、古涼亭、古民居等建築,使得“西京古道”成為考古、科研、挖掘客家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資料,近年來,有不少海內外學者多次赴乳源考察、了解古道的歷史和現狀。
廣東省政府參事黃偉宗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西京古道是目前廣東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古道,又延續於唐、明、清三代重修,在古代一直起到了溝通南北的作用,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他建議西京古道爭取與國內外眾多的絲綢之路文化項目一道,共同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據悉,與西京古道同時申報成為廣東省重點文物的,還有古道沿途中的一座修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的書院觀瀾書院。據介紹,觀瀾書院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磚木結構,懸山式頂的兩層樓房,建築美觀大方,書院內今保存有大量清代的木匾、盆座石、石墩、石水盆等木雕和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