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溪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南部,東經116度,北緯25度,玳瑁山系西側,屬東南丘陵丹霞地貌,為其間小盆地。東鄰廟前鎮,南接豐圖村與上杭縣蛟洋鄉毗連,西倚上杭縣南陽鎮,北靠新泉鎮,距連城縣城52km,距龍巖市區65km,距廈門265km,319國道、龍長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並建有互通和服務區,距冠豸山火車站28km,距冠豸山機場48km。
芷溪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雨量充沛,冬冷無嚴寒,夏熱無酷暑,四季分明,夏長冬短,春夏濕潤多雨,秋冬少雨干燥,山地氣候特征明顯,日氣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22.3℃,無霜期308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896毫米。
芷溪歷史悠久,因古時村邊溪流兩岸長滿芷草而得名,蕪山崗中心坪曾發現西周時期的陶罐,是福建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村。南宋以前屬新羅縣、長汀縣,南宋紹興三年置蓮城縣,屬古田鄉表正裡。元代、明代汀州升為路、府,芷溪屬連城縣表席裡。明清至民國時期,芷溪設保屬連城縣,後為崇新鄉政府駐地。蘇維埃時期,先後設新泉縣、新杭縣、新汀杭縣,芷溪均為區政府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連城縣成立,設芷溪鄉,後拆為芷溪、芷民兩鄉。1958年,芷溪設建制鎮,為連城縣5鎮之一。同年改為人民公社,次年撤銷公社劃入新泉公社。1972年,廟前公社成立,設芷溪、芷紅、芷星、芷民、坪頭、芷聯等大隊。1984年9月,廟前公社改設鎮,芷溪、芷紅、芷星、芷民、坪頭、芷聯設為行政村,即目前之建制。一般來講,芷溪包括芷溪、芷紅、芷星、芷民、坪頭、芷聯6個行政村,下轄店背、水井背、華屋、邱坑、草坪、寨上、背園等11個自然村,村落面積約10.8平方公裡,共2994戶11930人,主要聚居黃、楊、邱、華四姓客家人,黃、楊兩姓居多。
芷溪明清時期商業發達,繁榮達到鼎盛。特別是清康熙時期,至潮州的航運開通後,一方面芷溪當地拱橋店、涼棚街、三角坪和十字街等街道興建起來,另一方面外出經商的人也逐漸多起來。芷溪的繁榮使其成為連南一帶的商業中心之一,每月逢五逢十的墟市至今不衰,吸引著方圓幾十裡的商客。在外的芷溪商人,多為從事經營木材和紙品,並出現了許多巨商大賈,比較出名的有“兩代三個百萬公”。現今,芷溪的經濟支柱為竹席、竹筷加工,原料主要來自莒溪和上杭等地,據統計,有竹席加工企業20多家,竹筷加工戶10多家,同時擁有連城縣最大的籐竹木器批發市場。 芷溪歷來重視文化教育,過去曾為連城、上杭、長汀一帶的文化中心,據不完全統計,明清至民國時期,出了文進士4人,武進士2人,舉人20多人,秀才300多人,赴外國留學4人。明朝中葉創立了首家書院“桃源精捨”,至清朝康乾盛世,陸續創建種石山房、琢玉山房、蹑雲山房、北溪草堂、仙高岽書院等多家書院和10多家私塾。民國和蘇維埃時期,先後建立多所新式小學和工農子弟學校。1935年創辦正規小學,1937年建胡文虎校捨,建國後又先後創辦小學多所。抗日戰爭時期,省立龍溪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曾遷到芷溪辦學。1943年創辦連城縣第二所中學。幾經調整後,芷溪現有中學1所,中小1所,小學1所,幼兒園多所。
芷溪居民重視宗祠建築,緣於客家人慎終追遠、敬祖睦宗的傳統美德。明清以來,芷溪先民先後建了74座古宗祠,138幢古民居,這些規模宏大的明清時期建築,被客家研究人士譽為“客家大宅門”(Hakka's Great Old Mansions )。 這些古建築除一部分是專門作祭祖聯宗用外,其他都是祠居合一的復合型建築,普遍采用客家地區“九廳十八井”結構布局建造,門廬威嚴,庭院舒暢,雕梁畫棟,飛檐翹角,雄偉壯觀,氣勢恢宏,美侖美奂。這些建築設計科學,實用性極強。宗祠門窗眾多、空氣對流較好,加上合理的天井,通風采光良好,熱天不覺悶熱,雨天不潮濕。與此同時,古宗祠在設計上還兼顧了防火與實用。宗祠內有月池、水井,圍牆外水溝環繞,常年有從村外引來的溪水流過。這些設置既利洗滌排污,又利蓄水救火。月池還可種植荷花以供觀賞。芷溪古宗祠祖屋內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不僅有黃庭堅、何紹基、邱振芳、孟超然、伊秉绶、廖懷清、林則徐等名賢墨寶,而且有眾多朝廷所賜的功德牌匾。這些古建築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庚福公祠、龜山公祠、楊輝公祠、峻亭公祠、澄川公祠、翠疇公祠、孝友祠、孔懷堂公祠、華岳公祠、隱軒公祠、耀南公祠、漁溪公屋、培蘭堂、余慶堂、永裕堂、萬斯堂等。
芷溪的民俗文化也獨具特色。農歷正月有出游花燈、紅龍纏柱、犁春牛、十番音樂、走古事、漢劇演出等。特別值得稱道的是芷溪花燈,由蘇州引進,迄今已有三百年歷史。芷溪花燈以官燈為主燈,外圍配上花籃、紗燈、牡丹燈、鱉魚燈,再畫上字畫或裝制羅漢、古裝人物等,共由99盞小燈組合而成。點燈用特制玻璃杯裝蒸過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曬精選的燈芯。點上火時,色彩斑斓、美輪美奂,被稱為“紙包火”的奇跡。每年正月,芷溪按姓氏輪流出燈,花燈由各自房屋抬出,配以蘇州鑼鼓和十番樂隊,走街入巷,前呼後擁,在漆黑的夜晚,形成一道精美的火樹長龍,花團錦簇,琳琅滿目,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