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嶺裡歷史

嶺裡歷史

日期:2016/12/14 18:59:56      編輯:古建築保護
     嶺裡,是一個無論在歷史和現在都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村莊。
  嶺裡,又是一個有著美麗傳說的村莊。
  相傳五代十國的時候,在杉洋鄉通往白溪、溪門交叉的溪嶺下有一戶姓謝的人家。有一天,從寧德霍童來了一個算命先生,剛到白溪嶺頭就隱約聽到一陣陣小孩的讀書聲。他循聲尋去到了一戶人家的草屋前,遇見一位老妪,就問:“婆婆,你家裡有人在讀書?”老婆婆告訴他,家裡只有她婆媳二人,沒人讀書。算命先生又問:“你媳婦有孕在身了麼?”老婆婆正愁媳婦臨盆,家中沒錢沒物,兒子外出求借還沒回來,哪有心思同人家多談,就不再搭理,做事去了。算命先生歎了口氣走開了。半夜時分,這家媳婦生下一個白白胖胖的孩子,滿室裡還發出一股異香,一家人歡喜不盡。
  這孩子剛到三歲,父母就勞累去世了。他和奶奶共度時日,從小就會幫助奶奶做事。他人小,記性卻特好,很快就學會了許多詩書。孩子十歲的那年春天,有幾個行客和獵人在他家草屋避雨。吃過晚飯,雨停了,滿天星光閃閃,一輪新月慢慢升起。人們齊說夜色之美,那孩子聽了一時興起,口占一絕:“初出如鉤未上弦,黯然寄在碧雲前。時人莫道娥眉小,十五團圓照滿天。”眾人聽了都說好,從此鄉親們就叫他“謝神童”。“謝神童”的名聲越傳越廣。不想,那首詠月的詩傳到了福州,閩王聽了大怒,說那是首反詩,馬上派兵趕到杉洋,燒了神童的草屋,並把他押往福州。
  神童被官兵押解路過西洋村,走上新建的大橋,一時興起,向正在橋上做工的木匠借來墨斗和筆,就在剛建好的橋亭棟梁上題字:“中國有至仁,書同文,車同軌;聖人必得壽,月重輪,星重晖。”官兵命木匠將它刨去,不料字跡屢刨不滅、越刨越明——字跡竟沉入到梁木裡頭去了。從此這座橋就有了名字,這就是古田至今仍存的名勝古跡——“沉字橋”。
  這個“謝神童”,據說就是嶺裡村的謝氏始祖。但謝氏宗祠裡牌匾上寫明的始祖是謝陸公,這可就是有據可證的人物了。據謝氏老輩人介紹,明永樂二年,謝陸公來到這裡,開荒造田,築居避世,從此,繁衍了至今二十多代的謝氏子孫。
  
  嶺裡村地處古田、羅源、寧德三縣區交界處,距省城福州130公裡,人口三千多人。
  它只是一個小村,卻有著豐富的歷史遺存,是一個尋根尋夢的好去處。這裡收藏了幾十座明清以來的古建築,也收藏了有不少不為人熟悉的歷史典故。那些曾灑滿歡聲笑語的古老庭院、溫潤如玉透著氤氲歷史氣息的青石板小巷、依舊甘冽清甜的古井……無不成為記錄和傳承謝氏宗族生息繁衍的生動卷軸。
  嶺裡歷史上地處中衢,商賈雲集,商賈們從這裡鋪著石板的大街小巷走過,取道羅源縣,再到福建省府福州,賺得大把大把的銀兩鈔票……坐在年代久遠的石橋上小憩,看煙岚暮霭,看黑瓦、白牆、流水、綠樹,懷想從這裡走過的商賈,感受著時間的無情、歷史的變遷,如同穿越了千年時空,恍惚間竟然生出不知此地為何地、今夕是何夕的感覺。而橋下的水,依舊在晚霞映照下中塗抹著胭脂,無憂無慮地輕吟淺唱。夜裡,則可能有文士騎著高頭大馬入夢來,而恍惚間,自己也可能身化農人,挑著擔子,癡立在倒影的水潭邊,凝視紅衣裳的鄰家妹妹浣衣……
  嶺裡的“布龍”曾聞名於古田大東地區,它造工精巧。龍身伸縮幅度大,長可至6米,短可至2米,節慶時農人們一旦掄舞起來,觀者無不盛贊。當年舞“布龍”的隊伍一定從這石橋上無數次走過,踏上這條條青石小巷,帶給人們如花般燦爛的欣喜。如今,舞“布龍”成為一種美麗的習俗,但人們看到布龍歡舞的時候卻並不多。更多的時候,那蜿蜒曲折又活潑歡騰的布龍只能在謝氏族人的腦海心際浮現了……
  在小巷中慢慢游走,看村民在兩旁的古老建築群中間安寧生活,你會感覺到歷史的生命在延續。雖然歷經風雨飄搖,嶺裡的古宅卻依然保持著翰墨書香。走近81歲的謝錦水老人居住的那座約百多年歷史的古宅,發現門楣上題有四字:“吾愛吾廬”,旁邊有一副筆力清秀的對聯:“春涵瑞霭籠仁裡,田擁祥雲護德門”。他告訴我們,這是當年蓋完房子後主人就請人寫下的。嶺裡的古宅都似這般多半存有書法,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有170多年歷史的崇德堂,壁上還有兩只奇特的龍頭魚,兩邊是金光閃爍的鎏金龍,牆上壁畫精美。從這些民居的古建藝術中,可以窺見古村昔日繁華的影像,也可以窺見淳樸家風的傳承和民俗的沿續,更可以讓游客們從這些文明的碎片中窺看到古村清晰的背影、耕讀文化的沉澱,感悟其中歷史的氣息。
  這裡還有座翠峰山,翠峰山下有個翠峰亭。山上還有個嶺裡中學。這裡的孩子勤勉好學,2008年還獲得了全縣中考第一名的好成績。坐在有些殘破的翠峰亭裡,讓光陰放縱似箭。游人們許多酸甜苦辣的人生喟歎,就在這樣的放縱中溶解消散。翠峰山什麼樣的滄海桑田沒有見識過呢?但它依然以青蔥的山色引導著游人,撫慰著心靈,讓人油然而生一股暖流,並在血管裡游走,溫暖著每一個細胞。
  
  古宅老屋,是一連串鏈接文化歷史的符號,無聲地展示嶺裡獨特豐厚的人文景觀和古建藝術。但最吸引人們視線的是那座建於清鹹豐年間的露天戲台,木雕精美,造型獨特,是閩東地區為數不多的古戲台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它在1986年就被列為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雖然年代久遠,卻保存完好,輪廓大氣、凝重,縱觀整體,仍不失往日的氣派。當年鄉人們在農閒時節或者重大節日時在這裡聚集觀看,戲台上生旦淨末丑輪番上陣,以唱腔的千回百轉來诠釋人生的悲歡離合,觀眾們則或歡呼,或拭淚,或擊掌,熱鬧非凡……遙想這一幕,我們也情不自禁地陶醉於草根文化氛圍當中。
  嶺裡還是革命老區村,1947年5月,古田城工部地下黨員林建中、葉宜根等組織了嶺裡暴動,成功收繳民團14支步槍和一批彈藥,並砸開國民黨糧倉,向春荒災民赈濟糧食三萬多斤,葉宜根還率領32名黨員群眾組成游擊隊轉戰於羅源、寧德、福州、古田、屏南等地,重創國民黨反動派,立下了不朽功勳,名垂青史。
  在綿長的歷史長河中,嶺裡演繹出了許多動人事跡,經久不衰的文化氛圍,古意盎然的人文風物,使人流連忘返。而美麗的勝跡傳說,供後人攬勝玩味,直至今日仍為世人津津樂道、口齒生香。
  
  嶺裡,它靜靜地躺在歷史的角落裡,向來訪者述說著往日的繁華。當游人們走出村口,回望古村被夕陽余輝映照得或明或暗淡淡的背影,如同看到了一個肅穆莊重平和安詳的長者,漸漸隱入煙岚暮霭之中,心底也泛上一份澄澈的寧靜與惬意。豐富的人文底蘊,淳樸的鄉間民風,優美的自然景觀,連同如煙的往事、騰飛的經濟交織成一幅色彩斑斓的嶺裡畫卷。而生活在這塊文明家園裡的居民不斷繁衍生息,用辛勤的勞動和聰明智慧傳承並不斷創造著文明。他們是這塊文明家園的守望者。他們的辛勤勞動和大膽開拓,將使這個一直是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的村莊放射出更加迷人的異彩,引領人們走入新農村的畫山秀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