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世界最古老木塔”不能拿來換眼前利益

“世界最古老木塔”不能拿來換眼前利益

日期:2016/12/14 19:01:13      編輯:古建築保護





在5月12日舉行的山西應縣釋迦塔佛教文化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和宗教人士匯集在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純木結構佛塔——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專家們肯定了木塔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同時提出“世界最古老木塔”不能拿來換取眼前利益。

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即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55年的歷史。塔高67.31米,約相當於現在20層樓的高度。1961年,應縣木塔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的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有用一根鐵釘。人們把“峻極神工”、“天下奇觀”、“巧奪天工”等諸多詞語送給了這位“老壽星”。

據林洙所寫的《梁思成、林徽因與我》記載,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就曾深深被這座雄偉的木塔所吸引。1933年9月,他與莫宗江一起丈量了木塔的“身高”,他們一層一層往上測量,最後只剩下塔剎沒有測量。

莫宗江回憶說:“塔剎還有十幾米高,唯一的辦法是攀住塔剎下垂的鐵鏈上去,但是這九百年前的鐵鏈,誰也不知道它是否已經銹蝕,令人望而生畏。但梁先生硬是雙腳懸空地攀了上去,我們也跟了上去,這樣才把塔剎測了下來。”

中國佛教理事會理事、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張琪在研討會上指出,作為遼金時代中國木構建築的代表作,釋迦塔是銜接唐以前和元以後木構建築的重要實例,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木構建築變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料。

“木塔的重要地位還體現在它濃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上。釋迦塔經過了漫長的文化積澱,向世人傳遞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我們在欣賞其建築藝術造詣的同時,還要注重它的非物質價值。”張琪說。



應縣釋迦佛塔研討會現場 (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李保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前所長楊增文認為,應縣的佛宮寺和木塔是遼代社會佛教興盛的重要物化證明和珍貴遺產。

盡管木塔有著極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在此次研討會上有專家還是對木塔的開發前景持較為慎重的態度。

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宣方認為,應縣木塔的龍頭資源是“帶病”的國寶級文物,對於木塔應該立足於保護,而不是單純的開發。

由於近千年來的風雨侵蝕、多次地震和戰火的襲擊等自然與人為災害的影響,木塔的部分承重構件已受損壞,塔身已有變形。據記載,1926年軍閥混戰時,木塔曾中彈200余發,至今彈痕可見。

針對這一擔憂,應縣文物局局長趙暢斬釘截鐵地說:“木塔是上千年的寶貝,它不單是應縣人民的驕傲,也是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瑰寶。我們決不允許用文物的本體來換取短期的旅游收入。”

趙暢表示,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應縣木塔的修繕與保護工作,山西省文物局也把對木塔的保護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文物部門定期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對釋迦塔的情況進行檢測,包括整體結構變形、局部結構情況、地震影響以及自然現象影響監測等。

當地政府也對保護這個“老壽星”做了不懈努力,他們“死看硬守”,保證24小時有人值守,還建起了消防站和消防水池,以保木塔安全。

“一千年的瑰寶,一朝不慎就可能被湮滅,我們感到責任重大。”趙暢說。

宣方認為,木塔還面臨著文化資源單一、遠離中心城市以及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

當地政府也意識到了資源單一的問題,對此將采取兩方面措施:一是充分挖掘木塔所在地的歷史文化內涵,論證建立遺址公園;二是在周邊的龍首山開發風景游覽區。把木塔當成是吸引游客的一張名片,帶動周邊旅游。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金玉在研討會上建言,要提升應縣文化的“軟實力”,以舉世聞名的釋迦塔為依托,創建“遼金文化基地”。

溫金玉建議,應積極融合自身的優勢資源,應縣的佛教文化資源得天獨厚,其境內及周邊地區遼金文化遺址相當集中,在晉北佛教文化旅游圈中具有明顯的主題和主體位置。

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原所長、文物古建保護專家柴澤俊告訴記者,現在山西存有宋遼金以前木結構古建築共120座,占全國總量的75%。

溫金玉認為,應縣要抓住遼金文化這一獨特的品牌,立足應縣,面向晉北,放眼北方,建立與五台山、大同的關聯,形成一個“金三角聯合體”,並打造成產、學、研相結合的綜合遼金文化實體。

趙暢表示,應縣木塔已經屹立近千年時間,它不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也屬於子孫後代,因此必須著眼木塔保護,進行可持續開發利用,讓更多的人見證這一建築奇跡和藝術瑰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