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縣發現明清時西王母文化碑刻
日期:2016/12/14 12:21:02   編輯:古建築保護清重葺水會碑碑陽
泾川縣博物館啟動了民間文物調查及征集工作,共發現文物20余件,其中和“西王母”文化相關的重要文物5件,有3方碑刻與泾川“西王母信俗”有關。
此次征集到的3方碑刻中明代王母宮殘碑為長方形,高176cm,寬130cm,厚35cm,下部有蒂尾狀榫卯,重達3噸,發現於王母宮山南麓。從銘文推斷,泾川秦漢之前為古戎族活動區域,歷經戰火,至漢武帝時在王母宮山建王母祠,明代建國後有修葺。結合碑陰的三個部分時間跨度長達18年的題記內容,該碑疑為記載“大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王母宮修建香亭時的遺存。題記顯示,該年為“王母宮蟠桃大會之年”,這是“蟠桃會”的傳說首次出現在具體的民俗活動中。
另兩方清代碑刻同時出土於泾川縣窯店鎮原文化站院內,碑刻的一面均剝蝕難辨,另一面品相基本完好,分別記載清代窯店鎮重葺水會之事及功德主名錄。兩碑高均為190cm、寬70cm,厚17cm,重約2噸。《重葺水會碑記》537字,碑文記載:“三月十七日,谒泾州王母宮,一路香煙□護,高峰之春雨盈盈,三霄瑞霧連綿,瑤池之夜月袅袅。”這3方碑刻與泾川現館藏的宋陶谷撰《重修回山王母宮頌並序》碑、明彭澤撰《重修王母宮記》碑及清代《共成善果冊》等文物,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信息鏈條。那就是泾川王母宮(祠)始建於漢武帝時,宋、明、清歷代均有過大規模修葺,且均於農歷三月舉行竣役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