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出土3500年前青銅時代古遺址原為一座小村莊
日期:2016/12/14 12:22:28   編輯:古建築保護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朝陽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土城子遺址的首次發掘,發現了一座距今約3500年至4000年前的青銅時代的古遺址。現場發掘專家介紹,此古遺址是一座小村莊,該村莊內的人類活動跡象從青銅時代早期的夏家店文化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古遺址出土一批陶甕、陶甗、石斧、石鏟等生活用品。此次考古發現呈現了遼寧地區青銅時代民眾居住區的原始風貌,為研究當時該地區的社會發展、生活習俗提供了依據。
此次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聯合發掘。遺址地處遼寧西部的大凌河上游,位於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黃家店村土城子屯西南,大陽山北坡台地上,東西400米,南北450米。其年代從夏家店下層文化延續到漢代。
前青銅時代古遺址
考古人員在古遺址找到100多處遺跡,包括房址、祭祀坑、窯址和灰坑等,並伴隨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大量文物。
其中陶器類型非常豐富,有陶鬲、陶甕、陶豆、陶甗、缽、尊等10余種。
陶鬲是古代一種炊具,商周時期流行。其形狀多為圓腹、三個袋狀足。使用時,在三個袋狀足下直接燃火煮食。陶鬲有實用器與明器之分;陶甕也稱為罐,是古代一種儲水器;陶甗(音yǎn),古代陶制炊器,相當於現在的蒸鍋。可以蒸食物,商代較為常見。
陶豆,是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盤,或有蓋,用於盛食物,也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陶缽是個人使用的餐具,與現代飯碗器具相似。
人大專家介紹,此次發掘的主體遺存屬於夏家店下層文化,包括大多數的直壁平底坑、深穴式房址,以及可復原的陶器和石斧、石鏟等工具。陶窯則有可能屬於魏營子文化,一座淺穴式房址屬於戰國時期。據此可以推斷,土城子遺址的年代從青銅時代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延續到戰國。還發現了查海文化和小河沿文化的陶片,暗示這個遺址的內涵可能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