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安岳縣忠義鄉村民在當地毗盧寺舊址挖出了28件古代石刻造像等文物。這些佛頭、佛身以及蓮花台等石刻跨越了宋至清代數百年的時間,雖然大多殘破,但依然能從其精致雕刻中一窺安岳石刻的精美。
安岳縣文物局辦公室主任廖順勇告訴記者,毗盧寺是一座五代十國時期建造的寺廟。在毗盧寺舊址附近的摩崖石壁上,有石刻題記記載,寺院建於五代十國後蜀時的廣政二十四年(公元961年)。
至今,石壁上的17龛共19尊石刻造像依然保留,並在2007年~2011年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作為信息點登記在冊。不過,最近幾十年,毗盧寺就只剩下了一片摩崖石刻。
讓當地文管部門沒想到的是,當地村民為了重建毗盧寺,在其舊址區開挖基腳,居然發現了寺院曾經供奉的多尊石刻造像。
四川省文物局工作人員劉睿介紹,接到信息後,文物局組織專家兩度前往安岳,發現這些石刻有佛頭、佛身、菩薩造像、蓮花台,以及寺院的柱礎和瓦當等,共28件。
佛身大多高約七八十厘米、頭高40余厘米,材質為本地砂巖,年代則跨越了宋代至清代。經國家文物出境四川分站鑒定,其中4件為國家三級文物。
記者看到,這些已搬至縣文物局庫房的石刻雖然尚未清理,卻依然難掩其高超的雕刻工藝。尤其宋代時期的石刻,佛身衣袂飄飄,所飾璎珞精細華美,表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
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研究所所長雷玉華介紹,古代石刻藝術從北方入川以後,迅速在蜀地發揚光大,其中以大足、安岳石刻為代表的宋代造像,達到了中國石窟藝術的巅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被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贊為“古、多、精、美”。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前往安岳,對毗盧寺舊址進行發掘。
安岳是目前我國已知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超過10萬尊,其中尤以唐代造像的宏偉和兩宋造像的精美著稱於世,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具有上承雲岡、龍門,下啟大足石刻的地位。
安岳石窟開鑿於南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盛於唐宋兩代,延續至明清直到民國,幾乎每個鄉都有大型石窟造像遺址。其中,臥佛院、千佛寨、圓覺洞、華嚴洞、毗盧洞等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