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因水得名,古稱梁州,是古九州之一,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漢江橫貫,中部為盆地。漢中是漢家發祥地。因其水源豐富,土地肥沃,物產豐腴,盛產稻米,所以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瓯玉盆”之美稱。現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2萬平方公裡,人口373萬。
歷史悠久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
早在商朝時期,漢中即有先民棲息。據《禹貢》記載,天下被分為九州,梁州因漢中梁山而得名,取“西方金剛,其氣強梁”之意。周並入雍州,亦稱周南;西周後期,始有南鄭之稱。南鄭的名稱起於西周。據《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
《史記·高祖本紀》載:“梁州本漢中郡,以水為名。”作為行政建制名稱,始於秦。據《史記·秦本紀》載:“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漢中,取地六百裡,置漢中郡。”設郡治於西城(今陝西安康)。東漢將漢中郡由西城遷治南鄭。從此,南鄭成為漢中的附郭首縣。1949年12月6日漢中解放,即將南鄭縣遷治縣城東9公裡的鋪鎮,並劃出城區及近郊設置南鄭市。1954年,改南鄭市為漢中市。1961年9月劃定現在的轄區范圍。1964年8月改為漢中縣。1980年9月又改為漢中市。
漢中為物產豐富、“四塞險固”之地。北有秦嶺屏障,南有巴山橫亘,漢江貫穿其中,棧道輻辏,形勢險要,可“前控六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這裡進可攻,退可守,歷來為兵家爭奪之要地。自漢代以來,便以引人注目的聲名載入史冊,堪稱歷代軍事重鎮。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他以此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滅秦,進而完成統一大業,建立漢家王朝。
三國時,先是曹操征張魯,據漢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黃忠在定軍山前刀劈夏侯淵,趙雲在漢濱大破曹兵,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自立漢中王。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屯兵漢中,勸農講武,實行耕戰,六出祁山,北攻曹魏,歷時八年之久。
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王斌發動的漢中農民起義,曾經攻占漢中,趕跑了明端王朱常浩。
太平天國時期,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等將領,也曾西進漢中,先後駐扎一年之久。
上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工農紅軍曾在漢中的鎮巴、南鄭、西鄉、寧強等縣山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中共地下黨組織活動於漢中城鄉,為建立紅29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人才輩出推動社會進步
漢中的歷史和業績,是漢中人民創造的,對於為漢中、為民族作出過傑出貢獻的人,歷史是永遠不會忘記的。劉邦率領蕭何、張良、韓信等,從這裡開始,將“漢”字大旗高高豎立在中華大地上;出生在漢中城固的外交家張骞,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名垂萬古千秋。東漢三朝太尉李固,疾惡如仇,不畏強權,犯顏直谏,冒萬死而不辭,被稱為“北斗喉舌”、“鲠直派的領袖”,可謂漢中精神的傑出代表。被封在漢中境內的龍亭侯蔡倫,發明造紙術,對中國以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被封在境內的定遠侯班超,為開拓西域建立了奇功;張魯在漢中踐行“五斗米道”,使漢中成了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劉備在此稱漢中王,奠定了蜀漢的基石。諸葛亮在漢中的業績,為人們千古仰慕。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元稹、岑參、胡曾等都在漢中流下了脍炙人口的詩篇。宋代漢中知府、洋州知州文同,在此留下了大量詩畫作品,還留下了“胸有成竹”的美麗典故。陸游在漢中抗金前線“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寫下了不少抗金詩篇,奠定了其愛國詩人的地位。元明清各代,漢中先後湧現出了一批為民造福的人物,他們或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或修築道路,便利行旅;或為民請命,救民水火;或編修方志,永存史冊。清末至民國,漢中不少熱血志士尋求真理,為中華的崛起而不懈奮斗,為人民的解放英勇獻身。井岡山上,何挺穎和毛澤東並肩作戰,指揮黃洋界保衛戰,炮聲隆隆,敵軍宵遁。抗戰舞台上,左翼作家戲劇家廖左明喚醒民眾,投身抗日。陳淺倫組建紅29軍,與敵血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還有無數先烈,無數前賢,為人民,為民族,做出了永載千秋的業績。
物華天寶自然人文資源富集
漢中是國家生態示范建設試點地區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漢中被譽為“地球同一緯度生態環境最好的區域”。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的盆地,被漢江與嘉陵江滋養的秀土,擁有與江南同樣的秀色,是一處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風水寶地。漢中全市現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國家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水利風景區2個,國家森林公園3個;有省級風景名勝區7個,省級森林公園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6個。位於秦嶺山中的佛坪自然保護區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的第一家,也是我國首個野外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長青自然保護區有“生物資源庫”之美譽,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國寶——朱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競秀,被稱為西北的“九寨溝”;紫柏山山岳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風景如畫,霧霭蒸騰,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間罕見;紅寺湖煙波飄渺,山水交融,恬靜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國畫長卷”。
漢中因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具有我國南北植物共生的特點和生物種群的多樣性,被譽為“天然植物園”、“天然物種基因庫”。 森林覆蓋率達51.2%,植被覆蓋率56%,林地面積居陝西省第一、西部第二,可利用草場500萬畝。
此外,漢中的礦產和水利資源豐富。漢中已發現90種礦產,潛在經濟價值約1568億元。境內略陽、勉縣、寧強三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被李四光先生譽為“中國的烏拉爾”,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
鐵、錳、鎳、钛、鋅、磷、蛇紋巖、大理石、石膏、石棉等礦產儲量分別位居全國及陝西省前列。漢中境內雨量充沛,河流密布,有嘉陵江和漢江兩大水系,為長江一級支流。大小支流500余條,流域面積在500平方公裡以上的支流13條,全市地表徑流量217.6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補給量31.7億立方米,水量占陝西省1/3。水能資源蘊藏量260萬千瓦,可開發量87萬千瓦,是西北地區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漢中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是漢文化的發祥地。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旅游資源眾多。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漢中迄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悠久的歷史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存。其中以漢代及三國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有古棧道、褒斜道石門、石門摩崖石刻、山河堰、古漢台、拜將壇、張良廟、飲馬池、蔡倫墓、武侯墓與武侯祠等。這些都是兩漢、三國旅游熱線,其中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門及其石刻,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8處。漢中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李先念、徐向前、徐海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生活和戰斗過。
和諧漢中經濟發展關注民生
對於漢中,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陝西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全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應對低溫冰凍、特大地震等自然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社會在大災之年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圓滿完成了市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2008年,漢中市55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56.3億元。寧棋高速建成通車,十天高速開工建設,西漢蓉客運專線前期工作扎實推進。同時,城鎮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區北一環路東段和南鄭大道東段等5條城市道路如期完成;城建規劃展覽館、垃圾中轉站和公廁建設步伐加快。市政府承諾的“八件實事”基本完成。
2009年是漢中經濟發展蘊含重大機遇的一年。為此,今年將強力實施重點項目,全年安排重點項目96個,年度投資108.6億元;同時,在新農村建設、旅游產業發展等方面力爭實現新突破。要把保就業作為應對金融危機、維護穩定的重大政治責任,以全民創業帶動就業,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切實抓好“人人技能工程”,力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
天台夜雨,漢山樵歌,意氣風發的漢中人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銳意進取,為實現漢中在陝南率先突破發展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