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甸有1700多年歷史,舊時繁華有加,曾有50余條街巷、20余座園林、古閣和祠寺,素有“曹甸小南京”之說。 今之曹甸有“中國文體教玩具之都”和“中國慈姑之鄉”美譽。曹甸是我的故鄉,所以,到曹甸采訪,我總懷著一種親情。
古鎮曹甸
蘇北“小南京”
曹甸戰國時期屬楚地,名楚甸。據《曹甸鎮志》記載,三國時曹操與孫吳構兵,航海而南,屯兵楚甸,故更名為曹甸。
據陪同我采訪的郝名玲老人介紹,清代,曹甸已形成商貿繁榮的街鎮,是裡下河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之一,有商鋪300余家,其中“益泰”商號貨源采於兩湖、兩廣等外省,商品銷售覆蓋蘇北,兼及蘇南、魯南;另有“盧源茂”、“大豐和”等名店。民國時,有鎮江仲景弟兄來曹甸開辦“仲義和”商鋪樓,商品豐盛,生意興隆,冠於淮東;浴室有“老泾泉”、“興隆池”、“三新池”等,飯店則有“震豐園”、“小樂意”、“集賢”、“陸大”等字號;此外,“萬金隆”大糕、“振義興”白抽、“祥泰”香醋也非常有名,馳名淮寶。當時,有“曹甸小南京,不到不死心”的美傳。
曹甸“三寶” 慈姑 豆腐 小粉餃
如今,在曹甸采訪,當地人提及最多的便是“曹甸三寶”:慈姑、豆腐、小粉餃。
曹甸豆腐的制作工藝和成品特色與鄰近的淮安平橋如出一轍。以豆腐為主料,經本地名廚精工制作的豆腐羹,味美可口,且有健脾胃的功效。豆腐羹與以地產山藥、蘿卜為主料制作的山藥羹、蘿卜羹,並稱為“曹甸三羹”,是筵席上的珍品佳肴,到曹甸作客的外地人總忘不了點這道菜。
至於慈姑,我是最熟悉不過的了。小時候我到外婆家去玩,外婆將煮熟的慈姑用線串起,像佛珠一般掛在我的脖子上,餓時便摘一枚放在口中,甚是好吃。曹甸素有“中國慈姑之鄉”之稱,種植面積很大,每年處暑開始種植,元旦春節期間收獲上市,為冬春補缺蔬菜種類之一。
“‘三寶’當中,名氣最大的就是小粉餃。”郝名玲告訴我,小粉餃與別處餃子最大的區別在於餃皮。普通的餃皮是用面粉調和之後擀制而成,而小粉餃的餃皮制作則要復雜得多。先將面粉放水浸泡半個月左右,其間須換六七次水,去其酸性,沉澱之後截取中間一層。最上面的一層油漬多,下面的一層泥漬多,都要捨去。中間一層既失油膩又較潔淨,曬干之後就是“小粉”了。用時,將小粉加水調和,反復攪拌,但因其已失黏性,不能直接制成餃皮,須放到鍋裡加熱打扦,待熟之後,迅速取出,用棉衣捂起。包餃子時的動作最要干淨利落,絕不能拖泥帶水:摘出一塊熱坯,放在案板上,用力一拍,形成薄而均勻的餃皮,填進早已准備好的餃餡,在餃皮冷卻之前迅速將其捏合,如果動作稍一遲緩,餃子就再也“合不攏嘴”了。餃子有水晶、翡翠之分,水晶餃潔白如玉,翡翠餃碧光耀眼,嘗之清香甘嫩,其色香味可與揚州火燒、文樓湯包齊名。
曹甸戰役 陳毅親自指揮
“說曹甸,不能不提到曹甸戰役。”站在曹甸鎮曹南村張場組四零烈士陵園內,郝名玲講述著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1940年10月,日軍占領和控制隴海、津浦鐵路沿線及沿江、沿運河線上的重要縣城和集鎮。國民黨部隊從不同方向逐步形成對蘇北新四軍、八路軍部隊合圍和進攻之勢,其中一些部隊駐防曹甸及其附近地區。為打破此不利局面,新四軍華中總指揮部經請示中央,決定發動曹甸戰役。
11月29日,我軍10個團1萬余人分三路向國民黨部隊發起進攻。相繼掃清螞蟻甸、陶林、安豐、沙溝、崔堡等外圍據點後,即完成對平橋、曹甸據點的包圍。12月5日,進攻曹甸的戰斗打響。12月9日,經反復爭奪,新四軍占領邵莊、祝家捨據點。敵方分別從曹甸撤至泾口、後堤,留部分兵力固守曹甸。隨後,副總指揮陳毅親抵馬莊布置戰斗,決定於13日總攻曹甸。
13日下午7時半總攻開始,因地勢平坦,河灣阻隔,敵軍炮火襲擊,進攻受阻。晚9時許,八路軍五縱一團攻入西北角碉堡。10時許,東線幾次進攻,未能奏效,隨後雙方展開拉鋸戰。15日,攻圍暫停。在獲悉駐泰州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副總指揮李長江投降日軍之消息後,陳毅決定,於12月20日暫撤曹甸之圍,揮師南下,消滅李長江部,以解決後顧之憂。
曹甸戰役,激戰18天,平橋、螞蟻甸、安豐、沙溝、陶林一帶敵軍被殲滅8000余人,新四軍、八路軍亦傷亡約2000人。
如刀削斧刻。
今日曹甸 文體教玩具之都
曹甸鎮自古重教興學,明末始設經書館。明清兩代登科及第有姓名可考者400名,其中進士1名,舉人11名。民國時期更有私塾81所、完小4所。曹甸人傑地靈,曾湧現出《人民日報》總編輯王力、國民黨元老郝柏村、1936年柏林奧運會代表團團長郝更生等一大批名人。戰爭年代,劉少奇、陳毅、粟裕、黃克誠等也曾在這裡浴血奮戰。
上個世紀70年代,曹甸鄉鎮企業以繩網起家,逐步發展,形成以木制玩具、玻璃鋼玩具、電子玩具和智能玩具為主的特色支柱產業,產品達上千個品種,出口日本、東南亞各國。2009年,教玩具銷售份額占全國的1/3,被譽為“中國文體教玩具之都”。
定善寺和鎮海塔
東晉隆安元年(397年)僧人德聰在古塔建定善院(後改名為寺)。寺前有西晉永寧(301-302年)所建之永寧橋。隋文帝欲南伐陳,築故倉城積糧於古塔,今地下仍有遺物。唐初尉遲恭用兵於定善寺,其子寶林為國殉難,埋首之處,建塔志之,得地名塔兒頭。王志清《溪堂瑣記》則曰“寺東原有二塔,今存其一,另一塔僅存塔基。其一為鎮海塔,因鎮壓海寇而設”。相傳唐將薛仁貴駐兵於寺,命軍士就地深鑿水井七口。年深日久,諸井多淤塞,僅存一口,有水清澈。寺內天井中有一棵千年銀杏樹,傳言薛仁貴駐此曾系馬於此樹。遺憾的是,這棵古銀杏在抗戰時期被鋸,好在又冒出新芽,至今仍生長,已有百年樹齡。
蚬墟寺
在曹甸鎮下捨集鎮。建於唐大和八年(834年),與靈谷寺、潼口寺、龍竿寺並稱為唐建四大寺。蚬墟寺原在捨新村蚬墟組,有殿宇配房數十間,另有磚塔一座,於清朝塌毀。1943年,拆正殿打壩,防日軍汽艇入侵。1966年夏,燒毀佛像。1970年拆去余房建學校。
蘇中公學遺址
1944年初,新四軍蘇中機關移駐寶應地區,蘇中區黨委和蘇中軍區,決定在原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九分校基礎上,創辦“蘇中公學”,校址設於金吾莊史氏祠堂。新四軍干部、學員分住於群眾家裡。6月1日下午在打谷場舉行抗大九分校畢業典禮和蘇中公學開學典禮。新四軍一師師長、兼蘇中公學校長粟裕以及副校長管文蔚等登台講話。年底,公學撤走。如今,在曹甸建有蘇中公學紀念碑、蘇公希望小學和蘇中公學紀念館。
華中造紙廠遺址
位於李溝小學校園內。1944年,為抵制偽幣擠入,蘇中行署財經處派孫光美和郭明達到李家溝興辦華中造紙廠,專門生產江淮印鈔廠的造幣材料。民國三十五年9月,該廠隨新四軍部隊轉移至川揚河的中興港。在原址留有紀念碑。
曹甸人物
郝更生,民國奧運代表團團長
據郝名玲介紹,郝姓民國期間出過一位教育部體育督學郝更生,曾率團參加過1936年的德國柏林奧運會。郝更生(1899-1975年),原名延俊,曹甸人,郝氏第十五世孫。幼年在淮城勺湖內游泳,被水草纏身,幸虧被附近漁民救起,遂改名“更生”。
1919年,郝更生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土木工程。留美期間,見美國體育運動蓬勃發展,產生了“體育救國”的願望,於是轉學到春田大學專攻體育。1923年獲體育學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出任漢口青年會體育部主任、中國滑翔協會總干事、蘇州東吳大學體育教授。1927年以後,先後執教於東北各大學及北平清華大學等高校。“九一八”事變後,任山東大學體育系教師兼訓育主任,後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體育督學,兼任體育學院院長和中華體育協進會理事長等職。
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辦,郝更生任團長,率團參加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他在國民政府教育部期間,積極倡導群眾性體育運動和開展體育學術研究工作。他為振興中國體育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是我國早期的體育專家,名列入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近現代名人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