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梅以來,雨水成寧波慈城硬傷,有著600多年歷史的馮宅浸泡在三十四厘米深的水裡,人們只能用水泵抽水。
連續幾場大雨,把一個之前從未重視過的問題暴露出來:面臨強降雨時,古城的排水系統能負擔嗎?
水系破壞成了主因
慈城是江南少有的保護完好的古縣城。以古縣衙、孔廟、校士館、馮俞宅、甲第世家、符卿第等古建築為標志,城內留存官宦宅第、祠堂牌坊、學宮書院和粉牆绮窗,文物古跡眾多,歷史遺跡豐厚。在約5平方公裡的區域內,擁有國家省市區四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家。
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古城水系破壞,成了古城內澇最重要的原因。當記者帶著這個問題請教“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獲得者、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時,他表示,必須恢復古城河道,才能解決古城內澇問題。
阮儀三教授是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我國古建築保護的權威人物,他因努力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被人們稱為“古城衛士”。他曾多次到訪慈城。他說,隨著城市化進程,中國古城“一街一河”的原貌被破壞,古城原本發達的排澇系統被破壞,排水不暢,對老建築的危害是很大的。比如馮宅是磚瓦結構的老房子,木柱和牆角水一泡,就會松動,自然是要減壽。
排水體現古人智慧
阮儀三教授介紹了古時慈城的水利系統。他說,古時慈城和中國多數的古城如蘇州、烏鎮一樣,都是“一河一街”的方塊格局。
古人在建城池時非常講究風水,如果古城要被水淹,那是非常不吉利的,所以城池建造時會重點考慮排水的科學性。即便南方如福建因為地勢低,海水倒灌,古人也早就有設計。比如福建古城的樓台上是有門的,一旦發生內澇,可從二樓出去,而一樓他們通常不放重要的東西。
這方面有個案例:1989年,阮儀三曾探訪烏鎮,當地發大水,烏鎮古城沒被淹,但新城卻淹了。
在蘇州有句古話:吳郡雖號為澤國,卻無墊溺之患,賴其溝渠滂通。阮儀三說,古時的慈城也是這樣,排水系統發達。
“趕快接受教訓吧!”
然而,對於阮儀三的建議,寧波市慈城古縣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總師辦段聞生則說,恢復古河道以解決內澇問題的思路,已在認證中被否決。原因有三:外面水系不通,就算恢復內河河道,水也排不出去;古城道路太窄,挖河道後,汽車就無法通行;此外費用太高,其中包括拆遷的費用。
對於段聞生三點理由,阮儀三的回答是:古城內河必須恢復,哪怕道路狹窄點,汽車不能開怕什麼?步行不就可以了?比如法蘭克福的古城內就是禁汽車通行的。內河挖通後,還要和外河河道挖通。至於說費用太高,當初填埋的時候為什麼不考慮仔細?
“淹一下也有好處,讓我們明白盲目建設最終是要吃苦頭的,趕快接受教訓吧!”阮儀三說,現在在蘇州古城已經恢復了一條1972年填埋的干江河,緊接著還有兩條河也將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