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泥草房
日期:2016/12/14 10:08:58   編輯:古建築保護祖居三代的村民如數家珍地介紹泥草房歷史。
昔日的漁民,如今的渡口工。
泥草房面臨改造,老居民眷戀老房。
據了解,葛沽的泥草房是天津僅存的一片成規模的泥草房了。如今,葛沽已成為天津重要歷史文化名鎮,被列為重點保護對象,近期規劃部門已制定了專門的保護規劃。
不捨母親河
一艘小船停在岸邊,52歲的趙慶濤坐在小船上,點上一支煙,眼睛瞄著海河河面上散落的幾只小船。
船下拉著漁網,每隔三四天,船的主人就會來收網。
“以前這河上都是漁船,現在就剩這幾條了。”趙慶濤感慨地說,打魚太辛苦,昔日的漁民朋友大多已經轉行打工去了。
沿海河順流而下,到葛沽地段,河道已經變得狹窄很多,把葛沽和東麗隔成兩個區域。東麗區靠近河邊的位置是一座工廠,每天劃擺渡船接送上下班的工人或游客,是趙慶濤主要的營生。在葛沽做了50年漁民,趙慶濤捨不得離開海河,從漁民變成擺渡人,還是沒有脫離老本行。
趙慶濤很喜歡一邊劃船一邊講講葛沽的歷史。
“歷史上,葛沽鎮是華北‘八大古鎮’之一,明代就是天津地區著名的水旱碼頭,由於漕運發達,居民大多以船業為生。”
“以前,葛沽一帶漁民很多,很多漁民還劃著船到塘沽,一去就是一個禮拜,打魚回來拿到集市上賣。”
上世紀80年代,海河二道閘工程落成後,當地的漁民大都改了行,到外地打工,不再受打魚的辛苦。
“海河邊還有一些漁民,都在這附近了。”
趙慶濤知道,昔日和自己一起打魚的朋友都轉行干了別的,甚至有的掙了不少錢,但他還是不願意離開葛沽,不願意遠離這條陪伴了自己50多年的母親河。
歷史活化石
坐著擺渡船、聽著趙慶濤的故事穿過海河,葛沽就在眼前。
岸邊是一排排質樸得有些蒼老的泥草房。從城市的高樓大廈一路看來,恍如隔世。
幾十座泥草房靠近岸邊,村民們已經搬走。用草墊子鋪就的外檐,罩上油布氈,下面三分之一的位置用泥土打底……
趙慶濤的家就在其中一座泥草房裡。光線昏暗,木門、木窗都已腐朽。
“這房子100多年了,冬暖夏涼。”雖然附近的泥草房大多已經無人居住,趙慶濤還是不捨得離開老房子。“我這個人念舊,對老宅很有感情。”
房前的街道上,幾個穿著汗衫的老漢正坐在樹蔭下,抽煙,聊天。“泥草房就我們這有,這房子可有歷史了,都100多年了。”
67歲的劉玉明和83歲的崔學禮老人聽說記者來看泥草房,來了興致。兩位老人毛遂自薦,給記者當起了導游。
村裡沒有平坦的柏油路,兩位老人領著記者走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在混雜的草房和磚房間穿行。“這是老房……這也是……”劉玉明老人指著每座路過的百年草房,言語中透著興奮,表情中還有些許自豪。
“這房子好呀,別看破,住在裡面可舒服了。”兩位老人都在葛沽生活了一輩子,比比畫畫地向記者介紹早年葛沽的繁華景象。“原先葛沽溝渠密布,河汊眾多,很多船能一直開到鎮子的大街上……”
一半現代一半滄桑
穿過泥草房,隔著一條平坦的鄉間小路,就是氣派的磚瓦房了。再向遠看,高樓大廈近在咫尺。
老區古樸滄桑,新區熱鬧現代。
38歲的孔新玲在新區開了一個小賣部,在小賣部旁蓋了一幢氣派的兩層小樓。
孔新玲的父輩也是漁民,早就放棄了捕魚生活,幫助新玲打點小賣部。幾年前,孟新玲就買了小轎車,沒事的時候,全家人就開上車,去新區的廣場上游玩。
如今生活小康的孔新玲依然懷念老區的泥草房,她家的泥草房還很完整,雖然也是有些破舊,但每隔一段時間,新玲就會找人來幫忙翻修一下,“這泥草房都是自己家修,別的地方的人還真不會修。”
說起修蓋泥草房的過程,孔新玲如數家珍:“黃泥抹好後,就是用草苫房子,在檐頭上鋪第一層草時,在草梢上抹一層黃泥,將草固定在屋面上,用鍘刀將一捆苫房草鍘成三段,一層層地鋪到房脊……”
冬暖夏涼的泥草房裡,到處都有孔新玲兒時的記憶。門口的一株槐樹比她的年齡還大得多。夏天來時,孔新玲還是喜歡回到老房子裡住,“外面熱極了,一進我這屋,馬上就涼快了。”
孔新玲說,很多年前就蓋了磚房,但這老的泥草房,她一直沒捨得放棄。
據天津建築遺產保護志願者團隊召集人穆森介紹,葛沽的泥草房是天津僅存的成片的泥草房。
“根據2006年國務院批復的天津總規劃,葛沽已成為天津重要歷史文化名鎮,被列為重點保護對象,近期規劃部門已制定了專門的保護規劃。”據穆森介紹,葛沽老區將重點保護水流三帶、柳影九橋的歷史格局,並通過編制相應的保護規劃對古鎮整體風貌與空間環境進行保護與控制,展現當年漕運文化的繁盛。
“以前海河沿岸的泥草房很多,有錢人住磚瓦房,漁民大多住草房,泥草房也算是葛沽獨特的鄉土建築了。”穆森說,現存的泥草房將作為天津市漕運文化的歷史樣本被保留下來。
(編輯: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