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區級文保單位湮沒荒草間 常有路人在周圍解手

區級文保單位湮沒荒草間 常有路人在周圍解手

日期:2016/12/14 18:55:01      編輯:古建築保護

       兩座三米高的老石碑孤零零站在一片荒草地裡,雖然外面圍著欄桿,但裡面的荒草卻長到了半人高,“依稀看得一碑刻‘乾隆三十八年秋八月吉旦’,另一為‘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位於朝陽區星火西路旁的這兩座老石碑,近日被網友發在微博上,呼吁文物部門加強保護。

  石碑周圍“臭烘烘的”
  在辛莊村星火西路西側路旁的一片荒草地裡,記者找到了這兩座石碑,石碑被三米見方的圍欄圍了起來,下面有馱碑的赑屃,上面則是雕雲紋頂。所幸石碑基本完好,字跡略有模糊。記者走訪了幾位老村民,他們介紹,2001年前後,石碑所在的地方,是村裡的小學校,兩座石碑西邊的一座被圈在學校裡,東邊的一座則在牆外。2002年學校拆遷,兩座石碑便獨自留在這片荒地上。2008年前後,星火西路被修建起來,荒地上也被栽了些樹木。“2003年,文物部門有人來過,在外面圈上了欄桿,把石碑上面的小廣告也都洗掉了,當時還挺鮮亮的。”
    而今這欄桿裡則像個“小植物園”,各種野生綠植長得十分茂盛,赑屃只露得一小頭頂。“還經常有路人在這周圍解手呢,臭烘烘的。”住在石碑旁的村民王先生說。
    石碑為區級文保單位
  這兩座石碑,則是記載著常汝貴的生平,其中一座為康熙年間所立,另一座則是乾隆年間。附近居民說,“傳說早年這裡就是他的墓,不過現在除了兩個碑,也沒什麼痕跡了。”
    隨後記者致電朝陽區文委,工作人員介紹,這兩座碑為朝陽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亦有工作人員定期檢查情況,“如果有破壞的情況,我們會通知工作人員,盡快查看並且處理。”
    背景介紹
  常汝貴墓
  常汝貴為明初大將常遇春後裔,清代歷任駿騎校、管佐領、工部侍郎、托沙剌哈番、拜他剌布勒哈番等職,官至正一品光祿大夫,封爵都騎尉。
    相傳常汝貴墓地有石羊、石人及地下墓室。現僅存墓碑兩座,均為南向,螭首龜,兩碑東西排列相距約7米。其中一座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四日立,碑首有楷書“聖旨”二字,碑陽面刻有滿文和漢文,記載了常汝貴生平事跡、品德、任職等內容,碑陰面無文字;另一座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八月常氏後裔所立,碑陽面為漢文碑文,陰面無文字。兩碑均被列為朝陽區文物保護單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