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品味黨家村

品味黨家村

日期:2016/12/14 18:58:56      編輯:古建築保護
韓城市北7公裡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泌水河,涓涓溪水,潺潺東流,匯入黃河。距入黃口3.5公裡處的河谷北岸,座落著一個元、明、清古民居村落。她便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家村。 家住陝西韓城縣,黨家村中有家園。 避風向陽好地點,泌水長流清潺潺。 一百多座四合院,樓塔寨堡真壯觀。 三雕精美又齊全,門楣家訓有內涵。 祖先營建眼光遠,子孫安居數百年。 改革開放春風暖,專家學者具慧眼。 古建明珠金光閃,民居瑰寶美名傳。 中外游客來參觀,異口同聲齊稱贊。 旅游產業收益顯,合村老幼笑開顏。 抓住機遇求發展,古風今韻譜新篇。 這是黨家村自樂班的村民們自編自演的《歌唱黨家村》的唱詞,字裡行間洋溢著對自己美好家園的熱愛和贊美。再加上多年來中外專家學者的鼎力推崇,各界名流的命筆題詞,四海游人的由衷贊歎,益發增添了黨家村人“誰不說俺家鄉好”的自豪和驕傲!那麼,黨家村到底好在什麼地方呢?現在我們就來品味品味。 一 黨家村之好,首先好在選址精當,環境優美。 黨家村位於泌水之陽、上下干谷之間一塊原名東陽灣的地方,村址地段呈“葫蘆”形。村落北依高崖塬台,南有泌水繞行。正好符合風水家“負陰抱陽”的選址要求。相對於村北35米左右的高崖來說,她確實很低,因而俗稱“黨圪崂”。而相對於村南的泌水河床來說,卻是一塊西北高而東南低,中間高而兩頭低的高台坡地。即便是南側臨河最低處,也高出泌水河床5至6米。有效地利用這種“臨高崖而處高台”的地勢走向,規劃布局院落及巷道排水網絡,自然是再理想不過的了。 黨家村的北塬上是一塊較為平整的塬台。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這塊塬台的地形走向一反當地“西北高而東南低”的總趨向,卻是西南高而東北低!而且愈北愈低,坡勢明顯。不管雨有多大,塬上的水總是順暢地流向東北方向,根本不可能向南注入村中。這便是地處低窪的黨家村近700年來從未遭受水患天災的謎底! 黨家村村址地段呈“葫蘆”形,也有人喻為“簸箕”形或“太師椅”形。這無形中增添了村落的隱蔽性。時至今日,人們無論是從108國道的寺莊橋上東眺,還是從西禹高速公路的解家村橋上西望,都看不到直線距離不足一公裡的黨家村。即使驅車來到南北塬上的塬頭,不俯視鳥瞰,還是不見黨家村的蹤影。更何況過去進出村只有西坡一條路!這選址的隱蔽性加上村中的25個哨門、看家樓、泌陽堡的城樓、城牆等有效防衛設施,又使黨家村在過去數百年兵荒馬亂、盜匪橫行的歷史歲月中,少遭了多少兵匪人禍! 傍村而過的泌水河,低吟淺唱著歡快東流。她不僅為村人提供了取水用水之便,還優化了村落的生態環境。河谷上下,青樹翠蔓,疏影橫斜;芳草萋萋,蛙聲一片;小橋碧柳,果園菜畦;農夫荷鋤,村姑浣裳……一陣順河風徐徐吹來,空氣中那個清香喲,實在令人陶醉!難怪一位南方友人慨歎道:“此地有江南風景,江南無此地建築。” 二 黨家村之好,主要好在布局緊湊,建築精良。 自黨家村北塬塬頭下坡南行50米,居高臨下俯視黨家村的全貌,一個布局集中緊湊、風貌古樸典雅、排列有序、錯落有致、瓦屋千宇、不染塵埃的古民居村落便盡收眼底,令人歎為觀止。 黨家村在規劃布局上依形就勢,獨運匠心。先以東西走向最為寬大的“上巷”為主線,以與“上巷”基本平行的、向南約60米的“下巷”為副線,把村子劃分為南北落差較大的三級台地;再從兩巷兩側各辟三、五條與兩巷成“丁”字形的、南北走向的小巷,又把各級台地分為若干方位基本端正的四合院落。院落面積除“老院”等少數幾個因當時聚族而居的需要較大之外,一般不足四分;有的連三分都不到。為了節約地基,小巷的寬度一般不足兩米;相鄰兩院廂房後坡檐水的水道僅有一尺來寬;有的甚至把兩院廂房背牆築得挨在一起,或共用一牆。中、日聯合調查團的專家學者們將這小而密的布局特點譽為“緊湊”。後因防衛和居住的雙重需要,於清朝鹹豐初年在村子東北方半島形高崖上修築的泌陽堡,與村一坡相通,緊密相連,渾然一體。村寨合一格局的形成,以及寨中院落地基的規劃,無不體現出集中緊湊的特點。 村寨中120多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個哨樓、廟宇、戲台、文星閣、看家樓、泌陽堡城門樓等公用設施,不僅布局集中緊湊,排列整齊壯觀,而且設計各運匠心,用料相當考究,做工精良細膩,風貌古樸典雅,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雖歷經數百年滄桑變化,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不失當年風韻。游人步入黨家村,在綠蔭掩映之中看到栉比鱗次的一座座四合院,青堂瓦屋,不染塵埃;磚雕木刻,超凡脫俗;石鋪坡巷,雨無泥濘;樓閣塔堡,相映成輝;無不贊歎中國民間高超的建築藝術和悠久的傳統文化。尤其是那雉堞如畫牆如鐵的泌陽堡,突兀挺拔勉後學的文星閣,看村護院御匪盜的看家樓,玲珑華美藏幽怨的節孝碑;再加上“辟塵珠”的傳說,“分銀院”的佳話,更能給人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讓人發出不虛此行的感慨。 三 黨家村之好,尤其好在文化內涵豐富,底蘊渾厚。 建築是文化的載體。黨家村百余座精美典雅的古民居四合院,或隱或現地承載著中國歷史文化的精華,處處散發著真善美的氣息。且不說“負陰抱陽”的村落選址和“丁”字形且斗折蛇行、寬窄有變的巷道規劃隱含著我國古代風水文化的聚氣散氣之說;也不說各家四合院無人刻意追求其大,彰顯其高反映了家族平等的文化理念和當時共同富裕的現實;還不說集中緊湊的布局寄托著讓子孫後代緊密團結和睦相處的厚望;僅最直觀的門楣、牌匾和照牆家訓,就足夠我們津津樂道了。 黨家村四合院的院門分牆門和走馬門樓兩類,以後者居多。作為四合院的“臉面”,兩類院門均雕有門楣(亦稱“門額”、“門匾”)。牆門為磚雕,走馬門樓為木刻。走馬門樓尤為高大氣派,頗具漢唐遣韻和明清古風。門楣題字多為本村或本邑當時民間知名書法家所寫。字體以楷書、行書為主,或豐潤端莊,或剛健秀美,各有千秋。門楣內容十分豐富,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釋了中國古代“修齊”(修身、齊家)文化的內涵。比如有以耕田求溫飽、以讀書求進取的“耕讀”、“耕讀第”、“耕讀世業”、“詩書第”、“詩禮第”等;有以顯耀功名而激勵後人的“明經”、“明經進士”、“登科”、“文魁”、“太史第”等;有倡導完善自我道德修養的“忠厚”、“忠恕”、“笃敬”、“謙受益”、“安詳恭敬”、“勤謹和緩”、“步履恆嚴”等;有規范家庭成員及鄰裡關系的“孝弟慈”、“和致祥”、“和為貴”等;有表明為祖先爭光、為後輩造福心志的“光裕第”、“志欲光前”、“心存裕後”、“诒謀燕翼”等;有表達祈福求祥、安居樂業美好心願的“瑞氣永凝”、“紫氣東來”、“熏風南來”、“慶有余”、“安且吉”、“居之安”、“奠厥居”,“亦爽垲”、“長發其祥”等;有追求崇高理想和道德境界的“清平樂”、“清白傳家”、“寶善居”、“積善堂”、“楚書是寶”等…… 黨家村的照牆壁刻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獨字照牆。上雕一個巨大的“福”字或“壽“字。一類是圖案照牆。從整體上看,是一幅精美的壁畫,但其寓意卻要用諧音隱喻來作解釋。比如用“樹、鹿、喜鵲、蜜蜂、猴子”分別諧“福、祿、喜、封侯 ”之音,用青松、靈芝、南山隱喻長壽之意,自然含蓄、樸實無華而又耐人尋味。第三類是壁刻家訓,內容大多集中在規范家人思想、道德、言行方面。比如:“無益之書勿讀,無益之話勿說;無益之事勿為,無益之人勿交。”;“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及;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富時不儉貧時悔,見時不學用時悔;醉後失言醒時悔,健不保養病時悔。”;“行事要謹慎、謙恭、節儉、擇交友;存心要公平、孝弟、忠厚、擇鄰居。”;“在少壯之時,要知老年人的心酸;當旁觀之境,要知局內人的景況;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人的苦惱;居安樂之場,要知患難人的痛癢。”…… 還有一類是無字照牆。壁框中以正方形青磚為料,白灰砌縫。框中一個字也沒有,一句話也沒說。一般釋其寓意為“清白方正”;抑或是要叮囑、勸勉、告誡、祝福的話太多太多,“此時無聲勝有聲”則意境更佳?許多人駐足端祥,反復思量,似乎悟出了點什麼,卻又沒悟透。 四 黨家村之好,關鍵好在黨家村人的精神難能可貴,世代相傳。 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黨族始祖黨恕軒自陝西朝邑縣(今屬大荔縣)營西村逃荒避亂遷至此地。土窯棲身,租田墾荒;娶妻生子,落地生根;白手起家,創建家園。表現出黨家村人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 元末明初,賈族始祖賈伯通由山西省洪洞縣遷韓經商。其第五世賈琏娶黨姓女,生子賈璋。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賈璋以甥舅之親定居黨家村。此後黨賈兩族親密相處,齊心協力;耕讀並重,農商並舉;興家立業,共建家園。表現出黨家村人同甘共苦、互助友愛的團結精神。 清初順治年間,黨德佩下河南省南陽經商,在瓦店鎮創立“恆興桂”商號。經祖孫三代努力,取得巨大成功,成為“致富帶頭人”。乾隆年間,又有賈翼堂與黨玉書聯手,在南陽賒旗鎮創設了帶有股份制性質的“合興發”商號,取得更大成功。村人習慣上將二者合稱為“河南生意”。河南生意日進白銀成千兩,持續經營二百年,為黨家村積聚了大量財富,使全村走上了“恆興合發,共同富裕”的道路,為更大規模地修村建院、大興土木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表現出了黨家村人勇博商海、敢為人先的開拓進取精神。 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4年),黨恕軒之長孫黨真中舉。這位從土窯內走出的舉人,不僅擬定了村落的選址和規劃,撰寫了家譜序言,而且開啟了黨家村人耕讀並重、崇尚文化、重視教育的先河。此後,讀書之風日盛,科舉功名漸增,賢才輩出不窮。從道光至光緒60年間,當時不足百戶的黨家村,就中了五個舉人,一個拔貢,點了一個翰林。僅光緒一朝就出了44個秀才,其中三個院考案首(全州秀才考試第一名)。翰林黨蒙和舉人賈樂天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科舉廢除後至今,黨家村仍然文風依舊。建國前村裡有各類大學、軍校畢業生30余人;建國後至“文革”前有各類大學畢業生40余人;恢復高考後至今,1300多口人的村子,升入大學的有180余人,攻讀博士、碩士學位的近20人。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1954年陝西省高考狀元、韓城解放後第一個考入清華大學,後被著名報告文學家陳祖芬譽為“理論狂人”的黨治國。人文蔚起、英才輩出的史實,證實了黨家村人崇尚文化、重視教育的“人本”精神。 明嘉靖至萬歷年間,黨孟辀以先後替干谷裡鄉民代納田賦300兩白銀、於荒年當眾焚毀鄉鄰200多石糧食借據和向縣府捐獻1000石粟谷赈災而譽滿一邑,名垂青史,明萬歷帝親書“義翁”牌匾賜之。清雍正年間,黨金楹、黨金柱聯合賈正倫三兄弟石鋪西坡;清鹹豐年間,黨遵聖、黨之學倡建泌陽堡,黨天佑率眾開辟並石鋪東坡……表現了黨家村人富而好禮、積仁行善、熱心公益、造福桑梓的無私奉獻精神。 抗日戰爭期間,韓城成為黃河河防前線。黨家村常駐河防部隊,全村在財物、人力、畜力方面所做的貢獻無法計算。據不完全統計,當時一個百戶小村,先後就有60余人投軍從戎,奔赴抗日疆場。其中父子、兄弟一起從軍者10戶20人。內有16人“壯士一去不復還”,壯烈殉國。表現出了黨家村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 五 黨家村之好,根本好在保護完整,守成有恆。 古雲:“富不過三(代)”,亦雲:“創業容易守成難”。但這話在黨家村基本不靈驗。 黨家村不是某個大地主的私家莊園,不是某個達官富賈的豪宅大院;也不是某縣城或某大村中零星的一隅、一巷和幾院建築;更不是子孫破敗、人去樓空、專為供人參觀而保存的一處故居。黨家村是一個村寨相連、鮮活完整、舉世無雙的古民居建築群;是一個“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人文景觀的典型!近700年來,恕軒、伯通的子孫們一直在此繁衍生息,勞作創造,堅守著自己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保護著這份彌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黨家村是名副其實的古民居村落,是實至名歸的“民居瑰寶”,是與西安古城牆同時榮登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的民間奇跡! 一篇小文,負荷有限。無法歷數細說,難免掛一漏萬,甚或以偏蓋全。俗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您親自來一趟吧!民居瑰寶黨家村歡迎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