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坐擁得天獨厚的江岸線,南京下關的外灘是近代窗口開啟之地。“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民國時,外灘最熱鬧的大馬路昔日更是堪比繁華的夫子廟。然而,隨著水路漸漸沒落,曾經繁華的南京外灘,開始落寞。大馬路也漸漸地淹沒在亂糟糟的棚戶區裡。
昨天,南京外灘中多棟年邁已久的民國建築正式啟動修繕。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造,能否保存南京城記憶?能否讓南京外灘重現民國時期的繁華?記者昨天對部分即將修繕的民國建築進行了探訪。
江蘇郵政局舊址修繕“標本兼治”
【修繕亮點】
大馬路62號,一棟灰白色三層小樓躍入記者的眼簾。這是建成於1918年的江蘇郵政管理局的舊址,城堡式樓頂散發出濃郁的異域風情和古典風韻,是南京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規模較大的西方古典式建築代表。據說,當年的工作人員全是英國人。
“‘江蘇郵政管理局舊址’是江蘇郵政事業發展的歷史見證者,同樣也是南京近代辦公建築的典范。這裡修繕後仍可作為優秀的辦公建築使用。”民國建築研究與保護專家、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如是認為。
此次修繕設計將恢復歷史建築原來的總體環境,盡最大可能地恢復郵政局內院及南面入口處的綠化及道路鋪裝。改善場地排水狀況,消除雨水倒灌的隱患。
外立面是修繕的重點。修繕中將對外立面材質、顏色進行考證,謹慎修復;盡最大可能恢復外立面的原本顏色、肌理及質感,清除表面塗料、污漬及附著物等。“標本兼治”,解決牆身泛潮、牆內管道滲漏等問題。
【昔日風采】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南京辟為通商口岸後,正式在下關設立南京郵政局。1921年大樓竣工後,江蘇郵務管理局即從大石橋遷至這座大樓辦公,它同時也是南京郵局辦公,營業用房。民國十八年(1929年)4月,江蘇郵務管理局更名為江蘇郵政管理局。在1937年11月底至12月,日軍攻陷南京,下關大部分建築都被燒毀了,唯有這座建築與相鄰的中國銀行下關分行僥幸保存下來。
下關碼頭候船廳“前世”已暫缺
【修繕亮點】
原下關碼頭候船廳東側背靠中國銀行南京分行舊址,西側主立面朝向長江。記者看到,該建築為簡潔的立方體,屋頂為簡化中式歇山屋頂,西立面中部有混凝土仿制的中式古典闌額與雀替,窗套為簡化的垂花樣式。建築立面構圖協調,線角豐富。
周琦告訴記者,由於這裡建國以後被改造,且保護級別較低,原設計圖紙暫缺,目前尚未找到相關文獻資料。
修繕擬拆除南面與東面的加建建築與圍牆,開放建築周邊空間,以便展現重要近現代建築全貌。拆除建築北面加建過廊,清理巷弄。鑿除所有立面粉刷,按原材質與顏色重做立面水泥砂漿粉刷與拉毛。對不符合結構要求的壁柱也需進行結構加固。
周琦建議,這裡可以作為打造南京“外灘”的重要一站,與其它幾座民國建築一起構成南京濱江一帶特色的民國商埠文化街區。如,可以考慮作為下關碼頭歷史發展存證的“博物館”之用。
【昔日風采】
作為解放初期南京下關碼頭地區重要的交通建築,候船廳見證了長江交通發展的歷史變遷。其所在的南京濱江地區是南京地區規模較大,優秀近代建築數量較多的地區,留存歷史遺跡豐富,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
和記洋行曾聲援“五卅慘案”大罷工
【修繕亮點】
和記洋行舊址位於南京下關區寶塔橋西街168號,現為南京肉類聯合加工廠廠址。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裡留下的和記洋行建築系姚新記營造廠承建,大多數保存至今,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英國折衷主義的特征,立面均為水刷精美窗套和窗飾,線腳挺括。和記洋行英國總監工辦公樓高兩層,四坡屋頂。辦公樓位於整個廠區西北角,辦公樓西面朝向長江,北面可遙望南京長江大橋,視野非常開闊。
周琦介紹說,和記洋行舊址修繕將恢復歷史建築原來的總體環境,盡最大可能保護和恢復歷史原狀的樹木、綠化、及花園形態。
周琦認為,和記洋行舊址的歷史藝術價值突出表現在其西、南立面入口門廳及窗套的裝飾的精美上。對重點部位的保護修繕及恢復是本次修繕工程的重點之一。按歷史原樣清洗、復原建築西、南立面重點保護部位花飾及線腳,破損處采用原工藝修復。
【昔日風采】
1911年,英國倫敦“合眾冷藏有限公司”(又名“萬國進出口公司”)的老板韋斯特在下關金川河兩岸籌建“江蘇國際出口有限公司”,俗稱“英商南京和記洋行”,或簡稱為和記洋行、和記蛋廠。南京和記洋行主營冰蛋、凍肉、家禽及野味出口業務,它是當時南京最大、最現代的食品加工廠。鼎盛時期占地600余畝,橫跨金川河兩岸。1925年,洋行工人聲援“五卅慘案”大罷工曾震驚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