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鹽古道"遺址驚現酉陽 清代古城牆依然完好
日期:2016/12/14 10:03:57   編輯:古建築保護
?
古城牆遺址。
?
“西屏關”石刻遺跡。
在當地在旅游資源普查工作中,發現一條長約10公裡保持完好的“川鹽古道”和由30米長的古城牆。
仍有背鹽人的痕跡
“川鹽古道”和“關隘”位於“酉丁龔”旅游帶上丁市鎮丁市村7組和廠壩村2組的交匯處,小地名洞溪垭,距丁市鎮政府5公裡。只見川鹽古道蜿蜒盤旋在洞溪垭陡峭的山腰,由於70年代就已修建了丁宜公路,古道保存得相當完整。古道路幅寬的地方有2—3米,窄的地方只有50公分左右。為了便於行走,古道上不少地方鋪設了石板。石板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當年背鹽人用打杵歇氣時留下的杵印。
想當年,由於洞溪垭是上坡路,那些背鹽人背著沉重的鹽巴,從酉陽的龔灘鎮出發,經金魚穴(兩罾鄉)、朝天館(天館鄉)、丁家灣(丁市鎮)、橋巖垭口、三岔壩(銅西鄉)、隘門關、銅鼓潭(銅鼓鄉)、石垭子(板溪鄉)、山黛溝到龍潭鎮,艱難跋涉,年復一年地穿行在這條古道上。
丁市村七組年過八旬的村民黃世武老人回憶說,在他上輩的那些年頭裡,門前的古道上總是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歇氣的背鹽人在洞溪垭排起了長龍,“嗨……嗨……嗨……”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響徹山谷,就像是在打雷。
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據國內有關專家介紹,“川鹽古道”是一條源於四川東部(今渝東),對鄂、渝、湘、黔交匯地區產生巨大影響力的貫穿整個中國腹地的運鹽古道。古道因鹽而興,成為推動經濟、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連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紐帶。具有持續時間長、跨度范圍廣、文化影響力大的特點。國內外學者無不深有感觸評價,“川鹽古道”的形成和暢通有著比“茶馬古道”更為重要的意義。被學者稱為“南方絲綢之路”。而在酉陽,因鹽就成就了“錢龔灘、貨龍潭”的商業傳奇。龔灘古鎮至今還保留著家家戶戶掛“鹽燈”的傳統和與鹽相關的“大業”鹽號、半邊倉等景點。
清代古城牆依然完好
上完洞溪垭1.5公裡的山路,一座古城牆就橫亘在洞溪垭的垭口。根據丁市村七組村民黃大斌目測,城牆長約30米,高8米,城牆寬3米,全用青石塊修建,高大雄偉。由於城牆連接兩邊大山,形成一道天然險峻的“關隘”,呈現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站在城門口向丁市方向望去,只見彎彎曲曲的古道,在夕陽的照耀下,散發著歲月的滄桑。
古城牆保存十分完好。“這裡就是古道上最著名,也是渝東南唯一在川鹽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關口—‘西屏關’。當年,關口還修有城門,可惜在文革破四舊時期被紅衛兵砸爛了。”城門高約2米,站在城門向上望去,“西屏關”三個大字隱約可見,安裝城門的門栓用整塊巨石打鑿,和城牆壘砌在一起,堅實無比。城門右側的城牆上,原本用石刻記錄著修建城牆的題刻,也在文革期間人為地破壞了,無法辨認。
由於知曉“西屏關”確切修造年代的老人已全部去世,當地的黃世武老人說了大概是在清朝康熙年間。
目前,當地已著手編制《川鹽古道旅游開發規劃》,啟動市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打造古道驢行、雄獅泉漂流、橋巖古村落游、七組農家休閒游等旅游產品,借助古道,將丁市鎮打造成酉陽桃花源國家5A級旅游景區至龔灘國家4A級旅游景區黃金旅游線上的游客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