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考古隊在山南現千年古墓
日期:2016/12/14 12:14:40   編輯:古建築保護聯合考古隊新發現的巖畫點
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哈比布所長等實地考察、指導
記者近日從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獲悉,今年7月,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南地區文物局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山南地區瓊結河谷兩岸新發現兩座距今千余年的吐蕃時期墓地及三處鑿擊特殊圖案符號的巖畫地點,而絕大多數內容尚待進一步辨識。
聯合考古獲得重大發現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2015年7月邦嘎遺址聯合考古隊領隊陳祖軍介紹,邦嘎遺址是一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史前文化遺址。自1985年首次對山南邦嘎遺址試掘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後於2001年前後進行多次考古調查、試掘與發掘等工作,至今已是第五次考古調研。期間取得了很多的考古新發現,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年考古發掘的資料迄今未能正式發表。
為全面了解邦嘎遺址的文化性質、年代、社會結構等一系列問題,今年7月,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以及山南地區文物局,組成以陳祖軍為領隊的聯合考古隊,對山南地區瓊結縣夏水鄉邦嘎遺址進行了為期近一個月的考古發掘。考古隊在邦嘎遺址發掘區域附近,對瓊結河谷可能有人類活動的地方進行了調查,而就在對石壁進行調查發掘的過程中發現了兩座墓地和三處巖畫。
據陳祖軍介紹,兩座墓地為距今一千多年前吐蕃時期的墓地,其中一座為封土墓,墓地較小,在瓊結河谷距離藏王陵北方比較近的地方,而它附近就是第二巖畫地點。另一座為石丘墓,因為研究人員對於它的形成和歷史價值看法不一,而具體的形成原因、年代等都有待驗證,所以它的歷史文化價值也還在進一步考究之中。據了解,該區域巖畫均分布在河流兩岸一個個獨立的巖石塊之上,其中第一地點的巖畫數量最多,分布也相對集中。
墓地巖畫保存狀態良好
陳祖軍表示,巖畫均為點狀鑿擊而成,圖案以圓形凹坑與線條組合的構圖為主,絕大多數內容尚待進一步辨識。其中可辨識的有“卍”(雍仲)符號,“卐”(萬字)符號,一個“人”形圖案,另有較為復雜的方格狀符號以及由復雜曲線構成的各種圖案。
巖畫是比較新的類型,目前對於它的年代有待考察。不同的圖案之間有時代差距,從圖案內容來看,與藏北地區的巖畫有著明顯區別,也與鄰近貢嘎縣的多吉扎巖畫區別明顯,這些巖畫的發現,為研究雅砻部族中心區域的瓊結河谷早期歷史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研究資料,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陳祖軍說,由於此次考古發現的兩座墓地和三處巖畫都在比較偏遠的地方,遠離百姓耕作區,長期在自然狀態下存放,其保存狀態良好。“拿巖畫來說,除了極個別有人類刻畫的一點點痕跡外,可以說99﹪以上都是保存完好的,處於非常自然的狀態。”陳祖軍表示,這次邦嘎遺址的考古新發現,可以說是對早先在邦嘎遺址發現房屋遺跡的進一步佐證。“之前在邦嘎遺址發現距今約3000年的房屋遺跡,就是說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瓊結河谷地帶生息繁衍。這次考古,也能進一步證明這一點。”陳祖軍說。
對於下一步的考古保護或者說文物的具體考察,陳祖軍表示,需要在進一步的研討之後才能確定出明確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