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蘇州太倉,有個沙溪古鎮,在長三角繁華城市群中放射璀璨的光華。
可你知道嗎?在雲南省劍川縣,茶馬古道上,也有個沙溪古鎮,在滇西北大山深處靜默地散發獨特的光彩。
1
走進這座地處雲南腹地、留存許多歷史記憶的沙溪古鎮,踏上被歷史風雨沖刷打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像踩著厚重的歷史,穿行在一片蒼茫、滄桑、神秘的天地,在粗樸原始的古代和時尚新潮的現代時空中穿梭:沿街清澈的流水,層層迭迭的土牆瓦屋,長滿荒草的房檐,默默訴說著茶馬古道的經年往事;兩旁黃色牆面、紅漆木門的店鋪,幽深狹長的小巷,流傳著沙溪古鎮婉轉動人的故事……這裡曾是馬幫重鎮、古“西南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各種外來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吸收,融合,形成亦古亦今,多姿多彩的風貌。
我們的到來,打破了千年古鎮的安寧和清靜,村口喧騰的鑼鼓,村民熱情的笑臉,四方街的歌舞,讓我激動,興奮,也有些不安。我希望看到的是,平常人家的通常狀態、日常生活。
沿著南、北古宗巷前行,古鎮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密密麻麻的店鋪,從少數民族工藝品、傳統服飾,到時尚服裝、新潮產品,從茶館到飯館,從咖啡館到酒吧,從馬車店到客棧,應有盡有。店鋪大多為一兩層木屋,木門窗雕著花紋; 一米高的臨街鞋店,女工踏著老式縫紉機;供銷社門前,三五成群的村人,有的坐,有的站,有的手裡捧著茶杯,有的抱著小孩,閒聊,曬太陽;58號小院門口的紅燈籠,古水井,老式郵筒,像老電影中的某些畫面,好多同行於門前留影,在小窗前借景,到後院閒逛,店家親切友好,一路暢通;寂靜的旁弄支巷裡,透過虛掩的院門,女人在洗衣裳,老人聽著收音機打盹兒……獨特的民族風情、文化風俗、生活習慣,呼喚我們尋跡鉤沉; 精雕細刻的門窗,沉積著歷史風雨,吸引我們仔細打量;燦爛的三角梅和其他花草樹竹,裝點著古鎮人的生活,照亮我們的眼睛和心境。
這是以白族為主,漢、彝、傈僳族共同居住、繁衍生息的地方。我們遇見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黝黑的面容上都帶著憨厚、腼腆、友好的微笑。一個臉色酡紅的小女孩就站在街邊,大大方方地讓我們拍照,女孩的媽媽也笑而不語。村民們對越來越多湧入的外來客,自然而友善地接納。他們自己的生活,仍是那樣悠閒妥貼,韻味濃厚,節奏緩慢。
2
北有絲綢之路,南有茶馬古道。山脈隆起,江河沖刷,海拔落差,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古鎮,地處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三江並流自然保護區的東南部,在大理古城和麗江古城之間。這個有2400多年歷史的古鎮、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曾經有過波瀾壯闊、色彩斑瀾的歷史生活。
唐宋時期,南诏國和大理國在西南地區興起,並成為當時唐朝和吐蕃的緩沖地段,是連接強者之間的紐帶,也是溝通兩者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主要途經地之一。因水陸便利,沙溪貿易頻繁,店鋪麋集、商賈雲湧,經濟繁榮。
唐代以後,鹽作為生活的必需品,是繼茶葉、山貨、藥材貿易後重要商品。沙溪作為離鹽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成為茶馬古道的鹽都、滇西北和西藏地區的食鹽供給集散地,在茶馬古道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承載著重要的經濟命脈,承擔著沉甸甸的歷史使命———駝鈴聲聲、車馬蕭蕭,一批又一批馬幫浩浩蕩蕩、長途跋涉而來;商客們忙碌交易,買賣雙方樂此不疲; 五谷、雜糧、茶葉、藥材擺滿商鋪、街市……一派熙熙攘攘的熱鬧場面,一片生機盎然的人生風景,一些宏大歷史的記憶與細節。
商業馬幫文化開放的,動態的,儒家農耕文化是封閉的,靜態的。在多種文化交融、浸染下的沙溪古鎮,基本延續了原有的老街格局,保存了舊時特色、風貌和韻味,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樸素而內斂,清幽而安逸,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滄桑的歷史記憶。
3
北古宗巷右轉是寺登四方街。“寺”指興教寺,“登”是白族語“地方”的意思。位於興教寺旁邊,呈四方形的街,就是“寺登四方街”名稱由來。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心髒,也是古鎮人文風情最具有代表性的歷史老街。
兩棵歷經數百年風雨的老槐樹,像兩把巨傘,與老街相互守望;坐東朝西、雄偉高聳的魁星閣古戲台,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光緒六年重修,雕梁畫棟,前台後閣,飛檐翹角,靜默而立,見證寺登街厚重的歷史;與之面對呼應的興教寺,始建於明代永樂十三年,融藏族文化建築與白族佛教密宗建築於一體。三進的寺廟裡,留存不少文物,其中有壁畫20多幅,為明代白族畫家張寶所繪;木門上貼的植物標本,像是給中小學生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古老與現代結合,傳統與時尚交織,這就是古鎮的真實生活。
老馬店,曾是茶馬古道上供馬幫休息的客棧,至今保持著原來的形貌特征和簡樸風格。昔日的輝煌歷史,發展流變,生成古樸剛健的民族特征;歲月的傳奇色彩,風華繁榮,演變成今天平靜安詳的農居生活;高原明麗溫暖的陽光,緩緩流淌的淙淙溪流,祥和溫馨的生活氣息,滋潤著人們的生活和心情。我們遇見的沙溪人笑容散淡,透出一種自在;話語舒緩,流露一份滿足。
沙溪鎮的店鋪經營者,有土生土長的沙溪人,也有很多人來自昆明、深圳、上海、北京、台灣、香港等城市,甚至美國、德國等國家。沙溪有哪些讓人留戀的東西?他們為何不遠千萬裡來到沙溪?他們帶來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答案在每個人的心裡。而每個人的沙溪故事,都是一部新的傳奇。
4
世界上所有的城門和寨門都是四面四門,而沙溪卻只有三座寨門,這在世界紀念性瀕危建築遺產中也是首例發現,其結構和方向定位有其特殊的歷史和文化根基。
三個寨門為東寨門、南寨門和北寨門。東寨門通往大理地區,南寨門聯結古鎮南面與西面的滇西鹽井,北寨門通往西藏地區。
我與武漢的靜、南通的毛先生、金華的曹先生等同行一起,走過一條狹長、幽靜的小巷,來到用土坯壘成的拱形門東寨門。蓦然間,眼前一亮———
悠遠湛藍的天上,片片白雲翻卷飄逸;青山連綿起伏,江水在強烈陽光下閃動銀波;古橋巍然屹立,倒影朦朦胧胧;野花成片盛開,蘆葦隨風飄舞……幾位遠方來客,突如其來地闖入絕美的山水畫裡,用眼睛飽覽,用各自的鏡頭記錄,用心感受自然活力和野性美。
曹先生功課做得認真、細致,他拿出手繪地圖,告訴我們,山是鰲峰山,水是沙溪的母親河黑潓江,橋是玉津橋,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我仿佛聞到茶葉和青草香氣,聽到“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歷史腳步聲,看到牽著馬、趕著驢,馭著貨物的馬幫和商賈,從這裡來來往往……
吹著山風,遠眺群山和清澈的江水,感覺視野和心胸開闊。比起寨內,這裡更加安寧,寂靜,深沉。不遠處的田裡,有幾個農民在耕作,很想走過去與他們隨意聊聊,但歸隊時間已到,只得倉促離開。
此時的古鎮已是炊煙四起。我們在干淨整潔的柿樹小院午餐,金黃的柿子抬手可得,方桌上擺滿沙溪“八大碗”———粉蒸魚、酥肉、千張肉、木耳豆腐、紅曲肉、粉絲、相思豆等,葷素搭配,鹹香可口,辣得過瘾。這頓午餐,吃得格外香,飽,美……“走過大理,路過麗江,別錯過沙溪。”這是沙溪對外宣傳的一句話。沙溪沒有大理和麗江名聲響,人氣旺,但其獨特的景致和風情,靈氣和韻味,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來客、旅行者,前來品讀這本厚重的歷史文化古書,傾聽茶馬古道的傳奇和故事,或者單純享受緩慢舒緩的時光,體會歲月無聲的寧靜與安然。
來沙溪時,東道主送給每人一本精美的小冊子,我本想回來仔細閱讀,卻忘記收起,留在車上,但在沙溪的所見所聞,已深深地儲存在我腦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