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安徽水下考古探摸 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安徽水下考古探摸 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日期:2016/12/14 12:10:31      編輯:古建築保護

安徽水下考古探摸 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安徽水下古鎮古村落探摸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安徽水下考古探摸 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安徽水下古鎮古村落探摸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昨天上午,六安金寨麻埠鎮響洪甸水庫,天氣陰沉,一艘白色輪船靜靜地停在水面上。接近中午的時候,遠遠地飛來一只白色的無人機在附近盤旋,輪船旁邊突然水花湧動,兩個人隨著水花露出頭來,揭開頭罩長舒一口氣,然後將手裡巨大的水下攝像機遞給船上的工作人員……他們就是響洪甸水庫水下考古項目的潛水員,正在進行最後一次探查。

    據了解,隨著響洪甸水庫水下考古調查工作開始收尾,2016年安徽水下文化遺產調查項目也即將順利結束。此次考察對黃山太平湖廣陽城文廟遺址作了重點調查和基礎測繪,並對龍門鎮遺址、金寨縣響洪甸水域的劉新圩和麻埠鎮舊址包括劉銘傳故居進行了潛水探摸和確認,讓這幾座在水下沉睡已久的古鎮、古村落的模樣重新為人所知,也將為後期的進一步研究和保護打下了重要基礎。

安徽水下考古探摸 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安徽水下古鎮古村落探摸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地點:黃山太平湖

    成果:水下古鎮詳細面貌可見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此次項目的領隊張輝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本次水下考古目前所獲的資料,已經可以勾畫出太平湖水下古鎮較為詳細的面貌了。據介紹,其中保存最好的是廣陽文廟遺址,位於太平湖水下廣陽城址西門外,水深約15米。文廟坐北朝南,大致南北長80米、東西寬60米,四進院落,除東側後期改動較大以外、其它三側界限分布較為明顯。地表現存有殘磚牆、三合土地面和少量建築構件。工作人員通過對其建築布局、現存地表堆積進行測繪,並對水下遺址分布現狀作了模擬復原,進而分析它在歲月長河中文化層位的演變過程、分析挖掘太平湖及青弋江流域的文化特色和發展軌跡。

    而龍門鎮遺址位於太平湖北端與龍門河交匯處西北角,水深約28米。龍門鎮近似圓形,背山沿河東而建,隨山體緩坡分布,東西長約320米、南北寬約370米。村落裡還殘存部分牆基及石牌坊。雖然沒有千島湖水下考古時發現的牌坊那麼宏大和完整,但是這些牌坊中也有一些是保存相對完好、級別相對較高的,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值得一提的是,該村落中間還有一座山峰橫亘,曾經的高山現在陷入了水底,真可謂是滄海桑田。

安徽水下考古探摸 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安徽水下古鎮古村落探摸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地點:六安響洪甸水庫

    成果: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和太平湖下的千年古鎮相比,清朝古鎮劉新圩的歷史較短,但其中有一位歷史名人——劉銘傳的故居。劉銘傳從台灣回到大陸後晚年在六安麻埠鎮劉新圩建莊園並定居下來。但是1896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來,劉銘傳得知台灣省被割讓給日本,因憂憤過度而口吐鮮血病死,死後被追贈太子太保,谥壯肅。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建設響洪甸水庫,劉新圩和其中的劉銘傳莊園都沒入水底,沉睡了百余年,直到在這次水下考古項目中才再次為人所知。

    據探測,劉新圩遺址位於西淠河東岸,依山傍水、坐西北朝東南,深度約27米,有部分已經露出地表。該遺址占地長近200、寬近100米,為多重院落,門前半月池、右側護壕依稀可辨,當年修築莊園的城牆遺跡和炮台的磚塊也清晰可見,具有明清時期徽派建築風格,是典型的“江淮圩堡”建築。陸上現存部分圍牆和碉堡基礎,石基夯土、頂部已不存,厚約0.8米。

    同樣沉入水底的麻埠鎮舊址,所處水域深約33米,位於西淠河與二道河交匯處西北角,主體占地長約1000米、寬約200米,主要建築沿小河東側由南向北分布。目前小河西南側僅存少許房屋建築,橋梁牌坊排列有序、房屋鱗次栉比,雖絕大多數僅存殘牆或殘基,但仍能反映出昔日的繁華。

    通過物理探測和潛水探摸排查,考古隊在響洪甸水庫基本確認了劉新圩和麻埠鎮舊址兩處水下遺址的位置,對其保存現狀、地理布局和建築風格有了初步認識,大體了解了響洪甸水庫水下文化遺產分布特點。

安徽水下考古探摸 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安徽水下古鎮古村落探摸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揭秘

    深度考察和三維模擬復原

    張輝告訴記者,2016年安徽水下文化遺產調查項目是根據安徽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十三·五”發展規劃要求,為摸清“家底”、了解安徽水下文化遺產的分布和保存現狀而進行的內陸水域文化遺產調查工作,它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實施的。項目為期約40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9月份對黃山區太平湖廣陽城文廟遺址做重點調查和基礎測繪,並對龍門鎮遺址潛水探摸確認,了解廣陽城文廟和龍門鎮遺址大致分布范圍、保存狀況和建築特色,以挖掘皖南青弋江流域文化特色和發展脈絡;第二階段是10月份對金寨縣響洪甸水域的劉新圩和麻埠鎮舊址進行排查和確認,對於江淮圩堡的建築布局、風格、歷史功用和皖西水下文化遺產分布做出初步評估。

    “去年我們曾在太平湖進行了水下考察,不過那時候只是初步探查,只是比較粗略地確認了太平湖水下古村鎮城址的大致輪廓,而這次則是通過高科技和人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較為詳細和深入的探查了解,基本上已經對古村落的結構和面貌甚至一些細節都有所了解並做了記錄,並進行了畫圖和三維模擬復原等,以供下一步研究。”張輝告訴記者。

安徽水下考古探摸 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安徽水下古鎮古村落探摸劉銘傳故居終於現真容 

    高科技和人工潛摸相結合

    摸清這麼多水下古鎮的“家底”,考古部門是怎麼做到的呢?張輝告訴記者,參與本次項目的除了省文物考古所的工作人員,還有一支隊伍由來自全國各地的專業水下考古工作者組成,有他們帶來的頂尖技能和價值數十萬元的專業器材參與,這次考古才能最終圓滿完成任務。

    “這次調查我們主要采用物理探測和潛水探摸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物理探測和GPS差分定位手段確定水下遺址的相對位置,移動至遺址上方並固定水面工作平台,然後讓調查隊員從平台下水對遺址觀測、拍照、攝像、繪圖,以及采集提取必要的文物以供研究。”張輝說。

    這幾座水下古鎮“摸家底”工作的結束,標志著2016年安徽水下文化遺產調查主要任務已基本完成。接下來,考古隊員們將結合田野考古、文物保護取得的工作成效以及文獻資料,開展綜合研究並形成工作報告,為安徽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工作提供盡可能詳細、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