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高塘古建築

高塘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9:02:21      編輯:古建築保護








高塘,離出口加工區最近的村落。從網上了解到高塘這有三處區級文保單位,分別是一字屋,林宅門樓和四份頭,均是清代之古建築。12月27日,一個冬日的上午,我帶上相機,來了個高塘訪古建築半日游。

一字屋
我最先發現的是一字屋,顧名思義,即房屋的布局是"一"字型,有別於四合院等院落式住宅。一字屋建於清代中期,坐西朝東,共有前、後兩進,均為十間三弄硬山頂磚木結構平屋。前進前側有明堂,明堂朝南處和前進後側天井朝南處分別設有正門和偏門,四周建有青磚圍牆。

一字屋前進為七柱七檩穿斗式,面闊45.2米,進深11.68米;後進為四柱五檩穿斗式後進面闊同前進,進深7.9米。前進左半側房子大多都閒置著,右半側則都有人租住,廊柱間涼滿了衣服。


前進後側和後進後側均有天井,前進弄堂和後進弄堂之間有廊屋相連。後進較低矮些,一般做廚房用。如下圖前進後側的小天井。
一字屋是單層建築,我在北侖看到的傳統民居好象都是如此,在三個弄堂處均有樓梯通往小閣樓。我沿著窄窄的木樓梯走上去,腳下陳舊的木板發出吱吱丫丫的聲響。租住在這裡的一個男子跟著我上樓,問我是否與房子有關系,若是的話他希望把邊上空閒的房間也租下來。我的注意力一直被老房子吸引著,胡亂的應著他。走上了樓梯,閣樓的空間十分低矮狹小,放些雜物用。左邊放了一個滿是灰塵的電風扇,右手邊木板牆隔著,門上了鎖,我透過縫隙看到裡面除了一口壽材外別無他物。

下面應該是房子的正廳,這幾扇門應是多年未開打過了,突然覺得有點深山古廟的味道.

再貼幾張一字屋精美的木雕圖片


林宅門樓
林宅門樓就在離一字屋不到百米的地方,當你走到它的跟前時,或許會如我初次見到它般,按常理認為左圖是陰面,右圖是陽面。其實恰好相反,門樓陽面較簡單,除仿木構築件斗拱外,多以青磚花紋為主,額有"長山仰止"四字,有一種樸素清秀之美。陰面卻富麗異常,滿門镂钿青磚雕花玲珑剔透,令人目不暇接。

我一直納悶在高塘這小村落所在,為何會有這麼精致的古建築?在門樓邊上有方小石碑,就是這石碑為我打開了歷史的一扇窗,原來在距今200多年前的清乾隆時代,這裡曾經出過兩個進士。正是透過這扇窗,讓我去了解探究高塘昔日的榮耀。
門樓高達7米,開闊(包括左右副樓)13米。因林家主人在乾隆年間父子雙雙考中進士,賜"父子及第"匾額,故門樓上有"雙桂留芳"四字;
門樓上方還有"喜鵲雙梅圖",梅開兩枝,樹下雙鵲鳴歌,含意"喜鵲臨門",凝重含蓄;另刻有兩朵巨大的牡丹花,寓意"富貴之相";左右二側镌刻著"吉祥石榴",滿枝果實累累,樹下牛羊雞鴨成群,含"五谷豐登"之意;"留芳"兩旁雕著兩幅"八仙過海"圖;又有"狀元及第"、"喜氣臨門"、"蔡狀元過洛陽橋"、"雙鳳朝陽"等多種造型的吉祥裝飾镂雕,其雕鑿之細膩,令人歎為觀止。
林宅門樓陽簡陰繁的處理方式,表達了主人"驕不揚、貴不露"的處世之道。

門樓陰面主樓近影

再來幾張磚雕特寫,十分漂亮!


看了門樓後,有一個問題讓我思索許久,既然稱之為林宅門樓,那林宅又在哪裡呢?是一字屋麼?顯然不是,可從兩者間的位置關系來判定,一字屋的正門開向小河邊之南面,門樓與一字屋大門東西相隔百米左右,若一字屋是林宅,那門樓應該在一字屋正門前方才為合理。可門樓周邊除了至少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的建築外,找不到其他古建築了。難道林宅已經從這片土地上消失了而僅剩下孤零零的門樓還屹立著?


林宅後裔
帶著林宅到底在哪裡的疑問,我繼續在高塘轉悠著。終究沒有發現最後一處文保點“四份頭”,卻走進了另一幢建築,就在一字屋前面的小河對面,我繞了一圈才找到正門所在(右下圖)


大門破敗不堪,當我輕推大門時,裡面一只狗狂吠不止,不敢貿然進去,先透過門縫看到狗是被拴在柱子上的,哈哈,看來沒有RISK,我就大膽得推開大門走了進去。一個老者從屋中出來問找誰,我說就看看老房子,不找誰。"都破敗了,房子也不老,還不到一百年",他邊說邊用手指了指院落一周。
"您是這老房子的本家後裔?"我問道。
"是的,我是林家的後代"
"那您一直住這裡麼?"
"以前在上海工作,現在退下來呆家裡"。我這才細看這為老者,七十余歲光景,頭發花白,帶著幅寬邊老花鏡,手裡拿一個買鵲巢咖啡贈送的紅杯子正喝著水。想必是有素養的一位老者了。
接著,我就站在院落中聽他講述這高塘林家的往事。。。。。。

高塘本屬鎮海管轄,後來重新劃分才歸北侖區。林家本是這裡的望族,上代得過功名做過官(應該就是林永父子中進士),林宅門樓前面舊時有豎著兩根旗桿,故林家老宅也叫旗桿屋,旗桿屋就在門樓的後邊,坐北朝南,為三進大院,外加最後面一座佛樓(供老太太念佛用)。
建國後偌大的一個院落分給了非林姓的"貧農們",住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雜亂,最終前後經過四次大火的洗禮,終於把整個大院全部化為了灰燼,最後一次是2005年7月7日晚,大火將門樓北側的最後一幢老屋燒燼,至此,也就僅剩下孤零零的一座門樓了。在2005年7月8日的北侖新聞網上可查到對此次大火的報導,新聞標題為“林家民宅毀於大火 林宅門樓安然無恙”。
林家後裔由做官而經商,做海外貿易,老者說這些老房子的木料都是印尼那邊運過來的,商船先將中國的商品運到那邊賣掉,再帶回這些木料回家蓋房子。真想不到這些老建築之木料還是進口的。

老者和我繼續說著林家的往事,邊上的狗已經不再叫了。
林家望族有三大房,按歲寒三友分別為松、竹、梅三房。旗桿屋是大房(松),一字屋是二房(竹),而三房所在現今也不可找了,老者說是在現今的樂購超市所在地,且以前還有很漂亮的私家花園呢!

與老者聊了近二十分鐘,一位年輕人帶著一個小女孩走了進來,應該是他的小侄女,這時我也便退了出來。

走出院子後,我仍在這個村落裡走了走,面對著這些漸漸衰敗消逝的古建築,人們對他們的記憶是否會延續?不再是聚族而居的今天,家族之概念漸漸淡去,親情將以何來維系?記憶將由誰來傳遞?
或許正如老者言,要以辨證的方法來看問題,舊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新的不一定都是壞了。誠然,就讓戀舊者繼續追憶祭奠昔日之風光,讓新潮者不斷追逐讴歌今世之繁華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