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單德啟:城鎮風貌保護要因地制宜

單德啟:城鎮風貌保護要因地制宜

日期:2016/12/14 10:02:07      編輯:古建築保護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傳統城鎮風貌正在被迅速替代以至消失,不少城鎮面臨“千城一面”的危機。“這一方面是因為不少掌握決策權和話語權的領導需要打造“舊貌換新顏”的政績。另一方面則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的價值取向占據了城市建設的主導地位。”11月30日,在“泰寧·首屆中國城鎮風貌高峰論壇”上,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單德啟接受《中國建設報·中國住房》記者專訪時表示,城鎮風貌保護需要因地制宜,找准定位。

“許多傳統城鎮現在只有叫賣攬客之‘風’和私搭亂建之‘貌’,已經失去了傳統的外貌和內涵。”單德啟不無痛心地說,管理不力、過分重視經濟因素等問題不僅降低了城鎮的旅游價值,也讓城鎮風貌的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

而在單德啟看來,找准自身定位是城鎮風貌保護的第一步。他以台兒莊為例,作為中外知名的“二戰”名城,該城市並沒有做好戰爭遺跡的相關保護,滿城都是新建的、低劣的“仿古”旅游建築,當年二戰侵略者的硝煙蹤跡幾乎不見,風貌特色更是無從談起。惟一找到的一處布滿槍眼的老建築,政府領導卻說“馬上要拆了”,無知的可悲!

“傳統城鎮風貌是歷史的,也是現代的;是地段的,也是環境的;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單德啟表示,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些方面並將之綜合運用,才有可能成功進行風貌保護。他高度評價了烏鎮在傳統風貌的保護和發展方面的經驗與做法,認為值得借鑒。

據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烏鎮的產業結構也與時俱進,迅速轉型為旅游和現代服務業,但始終立足於生態環境、整體風貌、空間布局、建築風格進行綜合保護,傳承和發展歷史風貌。“整個景區公營、民營相結合,借助於‘硬件’的現代化更新和‘軟件’的深度開發和應用。古鎮的空間和建築尺度宜人,傳統風貌相當到位。”單德啟說。

不容忽視的是,隨著城鎮的不斷發展和擴張,許多古城無法適應和滿足現代生活和經濟需求的問題切實存在。如何在保護歷史傳承的同時適應發展的需要呢?對此,單德啟認為,原封不動不可能,推倒重來更不合理。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將整個“面”的保護改為行之有效的“點”和“線”的保護,采取保護代表性建築、區域性氛圍的方法來取得平衡。

“除此之外,發展新區、功能置換也是可以靈活運用的方式,關鍵是要根據城鎮自身的情況來決定。”單德啟向記者介紹,保留古城、開發新城是現在許多城鎮采用的發展模式,而對於那些毀壞嚴重、不再適合居民居住的老城區,可以根據情況,重修後進行功能置換,以適應城市發展的新要求。

 ■本報記者 時宜 福建泰寧報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