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東華門遺址補充發掘
日期:2016/12/14 12:10:15   編輯:古建築保護
龍紋瓦當
在水道之間,有一排密集分布的木樁,和當時水面的亭台有關,是支撐水面建築的基柱。可以想象,當年王府貴族通過步道來到水榭歌台游賞園林的場景
淤泥中有一塊只剩碗底的青花瓷,印有蓮花和荷葉,是景德鎮出品的瓷器。王府中不少琉璃瓦當上刻著龍紋,這些建築材料是王府區別於一般豪宅的特征
今年10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對市體育中心東華門遺址展開補充發掘,清理出了一條明代修築的南北向大道,寬10米,足夠兩車並排跑,可見蜀王府的奢華氣派。埋藏在泥土中的雕花石柱、琉璃瓦當、碗盤杯盞,透露出王府昔日的輝煌。
蜀王府後花園步道寬達10米
從2013年開始,東華門遺址的考古發掘就不斷帶來驚喜,摩诃池、明蜀王府宮牆基槽等文化遺存重見天日。考古專家一致認定,這裡就是古代成都的城市中心,從漢代到明清,王朝興廢、城市演變都在遺址一帶交替進行。今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將在該區域明代水渠遺址往西繼續發掘2000平方米,尋找明代河道的走向,解析明代蜀王府的建築方式。
“從功能分區上來看,這裡還只是蜀王府的一個後花園。”考古隊的易立介紹,修建蜀王府時,工匠對摩诃池進行了大面積回填,因此在考古現場出現的生活堆積主要屬於明代。考古隊員沿著之前發掘的河道繼續掘進20多米,河道在一條步道前止步。
寬約10米,縱貫南北的磚鋪道路,位於中軸線偏東位置,修建年代與明代水渠相同。按照成都市博物館內蜀王府的復原模型,該區域位於後寢及其他宮殿附近。
龍紋琉璃瓦當顯露皇室氣派
“天下王府惟蜀府最富足……”明代《病逸漫記》的記載所言非虛。考古發掘中,新清理20多米明代水道遺存,寬約4米,堤岸最高處有3米。水道兩側用紅砂石條砌築,石條表面,是斜向雕鑿的紋路,水渠的兩側,各有兩段通往水面的條石梯級,每段約有15步石梯。在水道之間,一排密集分布的木樁引起考古人員注意,這應該和當時水面的亭台有關系,是支撐水面建築的基柱。可以想象,當年王府貴族通過步道來到水榭歌台游賞園林的場景。
“這些建築在王府之中規格比較高,體量也大。”易立說,考古過程中,還出土了不少青砂巖柱頭,這些可能是當時河道旁道路的裝飾。在這些石柱上,刻有镂空的祥雲、靈芝等圖騰,足有三四十厘米高。
淤泥之中有一塊只剩碗底的青花瓷,印有蓮花和荷葉,是景德鎮出品的瓷器,畫工工整、用料明艷。“王府的瓷器都是民窯中的精品。”王府中不少琉璃瓦當上刻畫著龍紋,這些建築材料是王府區別於一般豪宅的特征。
考古隊員希望通過發掘,摸清明代河道走向和蜀王府格局,進一步確定王府建築方式、結構及用途,為打造東華門遺址公園提供更多史料。
明蜀王府
“非壯麗無以示威儀”。根據史料記載,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開始,朱元璋就命令工匠在宋元舊址基礎上,給兒子修築蜀王府,參照京師皇城規制營建,故後世俗稱“皇城”。蜀王府共有兩重城垣,外為蕭牆,內為宮牆,宮牆東到東華門街,西到西華門街,南到人民東路一帶,北到東御河街一帶。
“據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分封藩王鎮守全國各地,其第十一子朱椿被冊封為蜀王。在他入蜀之前,父親就用8年時間為他打造了這座王府。
蜀王府位居城內正中,坐北朝南,端直方正。其建築格局影響了成都後來的城市布局。建成後的蜀王府,成為明代藩王中最精美的一座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