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旭門遺址發現明清兩代城牆
日期:2016/12/14 12:14:33   編輯:古建築保護清代城牆
明代城牆
迎旭門,地處老樊城最東邊,因每天迎接第一縷陽光而得名。
今年6月,考古隊員在勘探中發現了迎旭門遺址,不過,讓隊員困惑的是,距離迎旭門遺址一兩百米處,還發現了另外一座城門構件。
隨著挖掘的深入,昨日謎底揭曉:城門處驚現明清兩代城牆,兩處城門分屬不同朝代。
明城牆要比清城牆“大一號”
文化愛好者稱,兩種規格的城牆現身迎旭門遺址。昨日,記者趕赴挖掘現場看到,1500平方米的工地上,古城牆、石板橋、石子路破土而出。
距考古隊員標注的迎旭門遺址北邊,一段約30米的古城牆保存完好。據考古隊員介紹,根據形制和周邊生活遺跡,判斷其為清代城牆。
據介紹,今年6月,考古隊發現城門遺址後,隨即對工地展開挖掘。本月,距清城牆以西百米處,又挖出了形制完全不同的城牆。
記者看到,此處城牆分為兩段,一段約4米,一段約10米,其城磚明顯比清代城牆“大一號”,同時,其排列顯得有些不規則。考古隊員稱,根據周圍遺存和城牆磚的形制,初步判斷為明代城牆。
除了古城牆,工地上也發現了石子路、大塊青石板。市文化愛好者李治和介紹,石子路正是穿過迎旭門的通道,是襄州方向進城的必經之路,而大塊青石板是立於樊城護城河上的小石橋。
李治和說,小時候常聽大人說,推著小輪車經過迎旭門。當時還有句熟語——推個小車不為難,只要屁股扭得圓。
兩代城牆解開城門遺址之謎
當時,考古隊員推測,該處發現兩座城門,可能是樊城常受洪水侵襲,兩座城門建於不同時期,也可能是此處類似襄城大北門設計,是一座甕城。
隨著明清兩段城牆重見天日,這個謎團也被解開。原來,兩處城門分屬不同時期。這一發現也解釋了為何工地挖出“迎旭”“迎旭門”兩塊石匾。其中,一塊右邊還刻著“順治”二字。
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的王夕平,從小就住在樊城江邊。他從長輩口中得知,樊城屢遭洪水襲擊。迎旭門的城樓、城門洞多次被沖垮,附近居民爭相撿城牆磚蓋房。
王夕平說,江邊一個張姓人家曾用明代城磚蓋起了4間房,位於遺址不遠處的中山後街附近。
迎旭門作為樊城古城的正東門,歷史地位不言而喻,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內涵。王夕平認為,可對明清城牆分別采取整體搬遷、就地保護的方式,留住老樊城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