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踏上古建界,一切都充滿著撲朔迷離,古建文物帶給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無窮的遐想,也是古文明的有機載體。所以我們就有責任去保護和延續它的生命力。然而保護的方式卻讓我大跌眼鏡,不可否認,後人的保護和修繕應該是在不改變其原有的結構和屬性這個大前提下開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它的載體功能。古建大多是容易腐朽的木結構,那麼表面保護處理就顯得格外重要,我查了很多文獻聽取了很多古建專家的建議。。。。如同一撤。就是桐油和土漆。
我很納悶,古代是科技沒有發展到合成樹脂這個理念上,只能采用植物油和漆樹的功效,我們不妨考慮一下:桐油的成分就是桐油酸和甘油的油脂,土漆也就是多酚及其鹽類和水的混合物。它們干燥成膜的機理都是利用空氣中的氧氣氧化干燥,當然,土漆主要還是靠漆酶的游離基作用,但它們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抗紫外線能力極差,並卻它們的化學組成都是溝成生命蛋白質的必要元素,C.....H......O。加上木結構裡纖維素上少量的N....P。那麼為白蟻的生存條件起到了助推作用。。。。。
要保護木結構我的建議有兩點:一,就是保證干燥,通風,透氣,這樣在極少水分的條件下蟲卵的成活率就會很低。二,保持高度密封,不讓水分和氧氣進入木質內部。
要做到第二條那麼就要求有更加耐候的材料來滿足,就不是桐油和土漆所能滿足得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