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重見天日
日期:2016/12/14 12:22:08   編輯:古建築保護出土物:碧琉璃龍紋滴水
考古工地全景圖
出土物:屋脊獸
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道教祖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得以重見天日。
“此次考古發掘是我國首次較大規模的道教遺址發掘,出土遺址建制與文獻記載大體吻合,特別是與清代畫家關槐的大上清宮寫實作品《龍虎山鳥瞰圖》能相互對應。”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徐長青說,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和資料研究,可以確認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是我國南方地區迄今所發現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元明清皇家等級的宮觀建築遺址,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宮觀建築實例。
“大上清宮是道教的祭神之所,是中國古代在敬天祭祖的基礎上形成的建築群落之一,它的規模大小,等級高低不等,遍布全國。”徐長青介紹,龍虎山大上清宮不僅居江南宮觀之首,在全國也是舉世無雙,素有“仙靈都會”和“百神受職之所”之譽。
徐長青說,早在東漢時期,正一教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就在龍虎山為結廬煉丹建天師草堂,東漢末年第4代天師張盛在原天師草堂的位置修建傳箓壇。唐朝武宗召見第20代天師張谌賜帑銀於傳箓壇舊址建道觀,並賜額“真仙觀”。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敕改“真仙觀”為“上清觀”。徽宗又於政和三年將“上清觀”升為“上清正一宮”。公元1113年,上清宮被一場大火燒毀,武宗賜帑銀修復如初,並改為“大上清正一萬壽宮”。
明朝對大清宮進行多次修復,清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御書“大上清宮”匾額。清雍正九年較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於次年8月竣工,新建斗姆宮及其配殿,當時的建制為兩宮、十二殿二十四院,整個宮宇規模宏大,占地面積達到600多畝,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
要說此次考古發掘,還得從2014年6月,龍虎山大上清宮二期工程施工說起。當時,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大片建築遺跡,獲悉此情況,省考古所與鷹潭市文廣新局立即進行了聯合發掘。經考古發掘,確定該遺跡為大上清宮遺址。
該遺址位於上清鎮東陲,距嗣漢天師府約1公裡。據徐長青介紹,目前發掘位置為遺址的玉皇殿區域,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從目前發掘情況看,已發現的宮觀建築基址有龍虎門、玉皇殿、三官殿、二處碑廳、周廊、廂房等。”徐長青說,遺址出土了大量宋、元、明、清時期的陶瓷器碎片及各類建築構件,其中不少是十分精致的琉璃瓦。“出土遺址建制與文獻記載大體吻合,特別是與清代畫家關槐的大上清宮寫實作品《龍虎山鳥瞰圖》能相互對應。”
“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是我國南方地區迄今發現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具有皇家等級的宮觀建築遺址。”對於這一定論,徐長青解釋說,“考古遺跡揭示了以龍虎門——玉皇殿為中軸線的建築群基址,有點類似於‘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