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物保護單位很多 映入眼簾的都是這些煥然一新的文物保護單
日期:2016/12/15 1:30: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西藏的琉璃瓦文物保護工作,從政策傾斜、人才培養、資金投入,設施等方面加大援藏力度。在1961年頒布的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西藏的布達拉宮、大昭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夏魯寺、薩迦寺和古格王國遺址等著名的文化遺產單位就名列其中。到2007年,國家一共公布了6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西藏就有35處。
國家宣布再次投資5.7億元,對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古格王國遺址、扎什倫布寺和江孜宗山抗英遺址等個22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維修。除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外,西藏還有48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168處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單位已經或正在得到修復。 西藏廣大的翻身農奴不僅有機會登堂入室,來自全國、乃至其他國家的游客也有機會領略這座古代文明成就的象征。為了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布達拉宮1961年就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和西藏自治區政府十分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成立了專門的保護性機構布達拉宮管理處。
中央政府撥專款5500萬和大量的黃金、白銀。2001-2006年,又投入3300多萬元資金。經過精心保護和維修後的布達拉宮煥然一新,在西藏的社會、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每年前來參觀琉璃瓦布達拉宮的游客不斷攀升,一度達到一天5000多人次的規模。布達拉宮顯然是西藏文物保護事業的典型縮影之一,藏族古代文明成就不僅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旅游業得到發展,當地老百姓也從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游客中受益。
在文物保護和社會經濟效益上取得雙贏的西藏文物保護單位很多,如大昭寺、羅布林卡、扎什倫布寺、薩迦寺、白居寺、古格王國遺址……每到一處,映入眼簾的都是這些煥然一新的文物保護單位,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上,無一不是舊貌換新顏。 西藏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的大省之一。與文物古跡的保護一樣,國家和西藏自治區對此也進行了不遺余力的保護。對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的搶救、整理、研究和出版就是其中的典范。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國家和西藏自治區政府為此就成立了專門的機構進行這項工作。1979年,西藏大學成立了格薩爾搶救小組,主要是錄制、整理民間藝人扎巴的說唱本。
先後尋訪到57位民間藝人,收集到74部舊版本和舊手抄本。1997年,西藏社會科學院成立自治區格薩爾研究中心,進一步加大搶救整理格薩爾史詩的力度。到目前為止,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和西藏大學己錄制說唱內容120多部、近5000小時。並且根據錄音整理出版近50余部書籍,按收集到的老版本和手抄本整理出版30多部。格薩爾說唱藝人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他們都成為國家的說唱專門人才而得到禮遇。將120個項目列為自治區級文化遺產代表名錄。2006年,其中的38項被正式列為西藏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涉及民間文學、舞蹈、戲劇、歌曲、美術、民俗等各個領域。除格薩爾王傳史詩外,藏族唐卡、藏戲、藏醫藥、弦子舞、鍋莊舞、熱巴舞、扎什倫布寺羌姆、昂仁迥巴藏戲、山南昌果卓舞、邦典和卡墊制造技藝、藏族造紙技藝、門巴戲拉薩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藝、風筝制作技藝和雪頓節等7大類15個項目被列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物古跡和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一個民族古代琉璃瓦文明的成就,同時也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因此,在對其進行有效保護的同時,西藏各級政府一直致力於嘗試在經濟建設中發揮它們的重要作用,從而實現可持續和科學的發展。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對其進行保護,同時通過挖掘潛力,推陳出新來服務於經濟社會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快速發展的經濟反過來又為它們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持,從而形成雙贏的局面。西藏由於長期以來經濟基礎薄弱,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技術和能力還較弱,在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上還存在一些不足。對此,西藏各級政府不僅已經有了充分的意識,並且已經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