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荊州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通過“二審”

《荊州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通過“二審”

日期:2016/12/14 10:01:54      編輯:古建築保護

 

  4月30日,市四屆人大常委會31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市政府編制的《荊州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標志著民間歷時30多年呼吁荊州古城保護和利用,終於有規可依。同時,也是市人大常委會第一次通過“二審”,對該重大事項作出重大決定。

  市人大常委會對這一決定很慎重、很嚴肅。一位參會的市人大代表激動地告訴記者,《荊州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今年的古城保護和利用規劃不會因個人想法隨意改變,不再讓規劃成為“鬼話”,大家都有責任宣傳這一規劃。

  古城曾是荊州人的“寶”也是心中的“痛”

  你是那麼美,叫我如何不喜歡?滄桑千年,風雨千年,歷史如此厚重,叫人不敢觸摸,可偏偏卻是遍體鱗傷……

  長達11.28公裡的荊州古城牆,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現存古城牆大部分為明清時代建築而成。其中,有漢代時關公修築的土城,五代十國南平王修築的磚城和水城組成。其歷史之悠久,保存之完好,堪稱世界一絕,被譽為“這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古城,是荊州人引以為傲的“寶”,也是荊州人藏在心裡的“痛”。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郭奉毅說,上世紀80年初,也就是地市合並前,荊州地區不少專家學者強烈提出古城保護和利用規劃,呼吁不能因經濟社會發展而忽略,甚至是破壞古城的保護和利用。

  這批有識之士希望古城的保護、利用,應該首先是保護,再合理科學利用古城。

  荊州地市合並之後,歷經“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現在荊州正在做“十三五”規劃,這些大計劃都將古城的保護和利用寫入城市規劃中的重要部分,也被納入荊州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

  2007年,荊州邀請美國著名的燈塔公司、華師大旅游規劃設計院聯合編制《荊州市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2013年2月,市政府啟動《荊州古城保護與利用概念規劃》國際招標工作,之後確定由5家國內外設計團隊參加方案設計。

  當年9月,市規劃委員會第12次主任會議決定,吸納5家國內外設計公司的概念方案的先進理念,結合古城保護與利用現狀,由深谙當地文化歷史的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承擔下一步規劃方案整合和完善工作。

  2014年2月,市規劃委員會主任會審議原則通過;6月30日至8月14日,在荊州市城鄉規劃局官方網站依法公示;8月7日,報市四大家聯席會討論原則通過;8月18日,報市政協四屆25次主席會議討論通過。

  12月30日,市四屆人大常委會28次會議對該規劃進行“一審”。

  2015年4月30日,市四屆人大常委會31次會議對該規劃進行“二審”,實到市人大常委組成人員34人,終於以32票的高票通過。

  古城保護利用何以首次通過“二審”?

  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郭奉毅見證了《荊州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出台始末。

  隨著城鄉規劃法於2007年推出,市人大常委會歷來關注城市規劃。郭奉毅說,以前,一些規劃、重大決定和訣議等都是市人大常委會“一審”通過,該規劃經歷“二審”是市人大常委會討論決定重大事項的一種新嘗試。也是對歷史、後代,甚至世界負責的態度。

  郭奉毅說,這次“一審”、“二審”的時間跨度達6個月,充分給予政府規劃部門進行慎重調整、修改、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建議的充裕時間。

  荊州正在積極申報設區城市的立法權。郭奉毅透露,如果荊州順利納入全省首批享有立法權的城市,荊州可能會考慮將古城的保護和利用規劃進行重點立法,將以最快速度出台相應法規。該項規劃通過“二審”,其間吸收和采納了許多市的建議之長。審議這份規劃歷時半年,是荊州的大事,更是實事。通過“二審”的規劃將為荊州行使地方立法權彈起前奏曲。

  歷史文化為現代人、現代經濟服務,必須要有序、科學,而不是雜亂無序。市人大城建環資委副主任委員秦振芝說,荊州每份城市規劃都將古城保護納入重要內容,這一次是單獨做出古城規劃,是強化,更專業。現在古城內高層建築、人口過多等歷史原因,對古城風貌影響較大。特別是古城內現有10萬人,最高峰達到13人,人口密度超過北京。

  古城內人員的生活需求都難滿足,游人服務又如何保障?秦振芝說,現在,荊州已有意識地引導城內人口疏散,引導教育、醫療等資源出城,吸引人口隨事走,慢慢遷出。現在,荊州出台專門的古城保護利用規劃,古城景區的發展更具科學性。

  “二審”以後有4大調整和變化

  秦振芝,擔任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職務10多年,是一位“老規劃人”。多年來,他親自參與編制、修改了《荊州古城保護與利用規劃》。

  針對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這一新規劃,秦振芝說,一審前的規劃,較二審後有4大調整和變化。

  變化一:明確“荊楚文脈、三國名城”總體發展定位

  秦振芝說,一審後,規劃將“宜居之城”調整為“生態之城”,“文化之城”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旅游之城”和“生態之城”。

  重點強化古城的“三國文化”,重點對關府、關公文化園、龍鳳莊、三義街歷史文化街區和三國公園修復與改造。以三國文化為核心主線的城內,與城外的紀南城等片區的“楚文化”差異化發展。

  變化之二:確定保護和利用規劃原則

  首先是要有歷史的原真性,不是景點造假,而是對古城內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遺跡,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保護和更新。秦振芝說,還要講究古城文化環境的整體性、開發利用的合理性、可持續發展等原則。只有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和習慣,才能讓規劃可持續。

  變化之三:優化功能分區和空間布局

  秦振芝說,本次規劃研究范圍約11.97平方公裡,其中城內面積約4.54平方公裡。規劃范圍北至北環路及荊州大道、東至荊州大道至東環路、南抵鳳凰路及南環路、西至西環路。

  由原36景提煉,規劃確定了古城“十景”即三義盛景、關公聖像、南紀神殿、三楚遺風、荊楚博覽、九老仙都、太晖夕照、日出賓陽、明月風荷、居正故裡。

  變化之四:完善規劃實施策略

  二審規劃,進一步完善人文生態系統,增加了古城疏散、人口控制、人流疏散等相關內容,確定規劃區內的歷史建築保護與修繕新建建築的修建原則。秦振芝說,這些修改就是讓規劃制定更有科學合理原則,為下一步古城控規、修建性詳規及其他相關規劃的編制打基礎。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主任委員張偉說,修改後的規劃,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廣辟渠道、集思廣益、認真修改、日趨完善。希望荊州獲得城市立法授權後,將荊州古城保護作為行使地方立法權的首批立法項目。(記者王子瑤通訊員鄧春龍文/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