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加強巴渝古鎮保護開發 推動新農村建設步伐

加強巴渝古鎮保護開發 推動新農村建設步伐

日期:2016/12/14 10:11:52      編輯:古建築保護
    重慶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也是一個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直轄市。 在重慶 8.2萬平方公裡的大地上,有大大小小近百個古鎮,幾乎每一個區縣都有古鎮,每一個古鎮都有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獨特的環境,她們共同組成了獨特的巴渝文化與民俗風情,成為了數千年重慶巴渝文化的根,成為了重慶3000多萬巴渝兒女的精神家園。重慶古鎮之多,名氣之大,交通之暢,文化之特,前景之好,在全國也是鼎鼎有名的。認真搞好重慶巴渝古鎮的保護和開發,深入挖掘巴渝傳統民俗文化,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業,就能夠有力推動我市新農村建設,促進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大力發展。
    一、重慶古鎮優勢明顯
    一是數量多、名氣大。在建設部和文化部於2003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中,重慶即占三個,它們分別是合川涞灘古鎮、潼南雙江古鎮和石柱西沱古鎮,約占全國三分之一。涞灘古鎮鄰近改變歐亞格局的古戰場釣魚城,雙江古鎮是原國家主席楊尚昆的故裡,西沱在宋代就是聞名川鄂的鹽鎮。2005年公布的全國第二批34個歷史文化名鎮中,重慶也占三個,它們分別是江津區中山鎮、酉陽縣龍潭鎮和渝北區龍興鎮。除此外,重慶市政府在2002年公布了重慶20個歷史文化名鎮(分別是酉陽縣龔灘鎮、龍潭鎮、後溪鎮,合川區涞灘鎮,潼南縣雙江鎮,永川區松既鎮,江津區中山鎮、塘河鎮、石蟆鎮、白沙鎮,巫溪縣寧廠鎮,北碚區偏巖鎮,榮昌縣路孔鎮,銅梁縣安居鎮,巴南區豐盛鎮,秀山縣洪安鎮,奉節縣竹園鎮,大足縣鐵山鎮,九龍坡區走馬鎮,巫山縣廟宇鎮);10個亟待搶救的傳統風貌鎮或者街區(分別是綦江縣東溪鎮、北碚區金剛碑老街、榮昌縣安富鎮、彭水縣郁山鎮、奉節縣興隆鎮、秀山縣石堤鎮、酉陽縣清泉鄉、永川區板橋鎮、江津區鳳場鄉、大足縣雍溪鎮);6個三峽庫區遷建保護的傳統風貌鎮(分別是巫山縣大昌鎮、石柱縣西沱鎮、忠縣洋渡鎮、雲陽縣雲安鎮、豐都縣高家鎮、涪陵區蔺市鎮)。磁器口與湖廣會館和東水門兩個歷史街區排在古鎮之前。涵蓋全市40個區縣中的25個區縣。另外,還有一些區縣自己還公布了一些保護古鎮。大多區縣都有古鎮,其經濟輻射能力相當強。
    二是文化特,底蘊深。重慶古鎮的建築不同於徽派的中原和江南古鎮,也不同於北方的古鎮,而是帶有典型的重慶傳統巴渝民俗文化特色。其源遠流長的巴山渝水、依山就勢的巴渝民居、辛辣火熱的巴渝飲食、粗犷豪放的巴渝風情等都獨具特色。遠到巫山猿人與巴國先民,近到抗戰陪都、主席故裡與直轄市科教文化,既波瀾壯闊,又細膩幽深,是一幅幅獨特濃郁的巴渝山水畫。涞灘的甕城是著名的防御工事,極具軍事研究價值,二佛寺石刻是禅宗代表,極具宗教文化與藝術研究價值;走馬鎮則是中國民間故事之鄉;塘河古鎮是我國民間傳說二十四孝中“安安送米”的地方,也是重慶著名的花轎之鄉,是研究孝道文化和婚嫁文化的原生態場地;龍潭古鎮是革命先烈趙士炎的故鄉;東溪古鎮是重慶市樹黃桷樹的天然博物館,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曾經在那裡制定了東溪決策;洪安古鎮是《邊城》 中翠翠劃船的地方;後溪古鎮的擺手堂是土家兒女的樂土;寧廠古鎮就是《山海經》中記載的“巫鹹國”,也是古代的鹽都,有5000多年制鹽歷史……每一個古鎮都有其獨特的巴渝建築、歷史傳說、民俗風情和人文傳統。
    三是交通暢、旅游強。重慶古鎮基本上都在長江或在其支流岸邊,大都有較好的公路相連,交通條件好。周圍風光秀美,還有不少有名的人文景點,適合旅游開發。如西沱古鎮在長江邊上,有長江黃金水道支撐;酉陽縣龔灘古鎮在烏江邊上,有百裡烏江畫廊支撐;涞灘古鎮在嘉陵江邊上,有釣魚城古戰場支撐;巫山縣大昌古鎮在大寧河,有小三峽支撐。而磁器口古鎮就在主城區內,龍興古鎮、走馬古鎮、豐盛古鎮等離主城區也在一個小時之內的車程。全國旅游界都關注重慶古鎮的旅游開發。近幾年來,重慶的交通建設基本上是在飛速發展,隨著三峽庫區的形成,水路交通將有較大發展;陸上高速公路已經基本形成環狀網絡,原來的8小時重慶有望在近幾年改為4小時了;江北國際機場又在擴建,航空運輸已經十分發達,這是非常有利的條件。《中國古鎮游》叢書的重慶卷裡載有重慶的25個古鎮,吳濤先生所著的《巴渝歷史名鎮》中載有重慶34個古鎮,此外,還有一些專家學者對重慶古鎮的著述。這些都是良好的發展資源。
    二、重慶古鎮保護開發的不足
    一是總體保護差。限於資金、財力和政策等因素,重慶古鎮的總體保護較差,如列為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的涞灘、西沱、雙江三個古鎮,目前也僅僅只是做了保護規劃,修通了旅游交通道路,但真正對古鎮風貌、重點建築及文化遺存和風俗傳統保護的投入太少,幾乎是沒有什麼投入,使古鎮顯得破敗蕭條。江津區中山鎮、酉陽縣龍潭鎮和渝北區龍興鎮三個全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鎮也同樣如此。重慶市政府在2002年公布的36個歷史文化名鎮中,除了巫山大昌古鎮因為三峽庫區淹沒而得到整體搬遷保護外,其余大多都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保護。有的雖然做了規劃,也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但大多都還停留在紙上劃劃、牆上掛掛階段,可以說,還沒有真正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甚至有個別古鎮還認為歷史文化名鎮是個包袱,影響建設開發,而想摘掉歷史文化名鎮這個帽子。另外,在政策上,重慶市文化局曾經在2002年搞了一個《重慶古鎮保護管理辦法》的征求意見稿,但不知何故,卻一直沒有下文。市建委過去也有一個關於小城鎮建設的優惠政策,但多是關於怎麼樣建房的,對歷史風貌保護不夠,結果又讓好些本可以保護下來的古鎮加速拆遷了。
    二是文化發掘不夠。由於保護建設資金少,文化投入就更少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古鎮裡僅有老弱病殘在留守,相應的一些民俗傳統文化的東西也沒有人傳承了,節慶活動也冷冷清清,祖傳的民間工藝也漸漸失傳,文化搶救與保護發掘和傳承活動幾乎沒有行動或行動很少。去年全國公布了首批50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中,重慶有銅梁龍舞、秀山花燈、梁平燈戲、梁平木版年畫、梁平癞子銅鑼、石柱土家啰兒調、黔江區南溪號子、九龍坡區走馬鎮民間故事、巴南區的接龍吹打、萬盛區的金橋吹打10項,另外,川劇和川江號子由我市和四川省共享。這些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以古鎮為傳統載體而保留下來的,但是卻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目前,唯有銅梁龍舞還產生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影響。重慶市在2005年曾經對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普查,全市40個區縣共申報1200多項。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可是它們至今仍然默默無聞的躺在檔案館或者是自生自滅的處在所謂的“原生態”中。擺手舞、竹枝詞、西蘭卡普、石刻、刺繡、漆器、陶藝等很多聞名全國的歷史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這不能不說是重慶文化遺產的悲哀。重慶古鎮極少有專門的文化發掘保護與傳承專業隊伍,大多都是在兼職做事,既沒有專業的知識,又缺乏專門的技能,基本上還停留在拍腦袋做事情的水平上。這和雲南、廣西等地的文化發掘利用差距太大。
    三是宣傳不夠。重慶人生性粗礦豪爽,不愛吆喝,在國內各大門戶網站、媒體上,很難見到重慶 古鎮的消息與廣告,大多任其默默無聞,少有大規模進行有效宣傳的,也極少有重慶古鎮出版系列相關圖書和風光片或者建立門戶網站宣傳自己的。這與重慶直轄市這個長江上游的科教文化大市的地位是很不相稱的。在外省市,我們很容易看到江蘇周莊、雲南麗江、安徽西遞等古鎮的宣傳廣告;在新華書店,我們很容易找到外省市古鎮的系列相關圖書和風光片;在互聯網上,我們很容易找到外省市古鎮的門戶網站;這些事情並不是太難,也花不了多少錢,為什麼就沒有多少人做呢?另外,前年中央電視台等在全國進行魅力古鎮選評,本是個宣傳的好機會,但是重慶古鎮卻沒有一個參加。在這點上,唯有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還做了不少工作,恢復了廟會活動,自1999年以來已經連續舉辦了8屆春節廟會,出版了《古鎮磁器口》、《走進磁器口》、《磁器口古鎮遺韻》、《磁器口的傳說》、《磁器口古鎮龍吟DVD》等系列圖書和音像資料,建立了門戶網站,在網上還有較大搜索量。
    四是旅游線路沒有推廣。重慶古鎮基本上沒有按照旅游市場的客觀規律來進行規劃、建設、管理與運作。這既有重慶古鎮本身的問題,也有重慶旅游行業的大環境的問題。重慶古鎮沒有形成專門的旅游線路,游客少,基本上還處於自發階段,多數不收門票,相關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和項目沒有完善,沒有造血功能。重慶旅游界與本地政府和景點的合作太少,目前還遠遠不能適應重慶旅游發展的新形勢。本地旅游界大多熱衷於組織市民到外地旅游休閒和購物,而積極投入本地旅游景點的宣傳營銷少,導致外地到重慶來的游客很少,而重慶出去的市民很多,這樣就白白地把我們的旅游購買力消耗到了外地。看看近幾年每年三個黃金周的游客數量情況通報,就一目了然了,大多是頭幾天出去的票緊張,後幾天的回程票打擠。
    三、重慶古鎮保護開發的基本思路
    一是做好巴渝古鎮的保護開發規劃,力求功能定位出特色。巴渝古鎮多,各有特色,在保護開發中應針對實際,統一作出功能定位,決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結合當地自然風光、人文歷史、集中產業等特色,以點帶面,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如九龍坡走馬古鎮為民間故事古鎮或桃花古鎮、巴南區豐盛古鎮為碉樓古鎮、江津區塘河古鎮為孝道古鎮等。同時,在做好古鎮保護文脈規劃的同時,也要做好相關配套設施的規劃,多給市民提供休閒娛樂空間。要按照古鎮發展的客觀規律來辦事,對那些有一定歷史、有一定規模、有一定文化延續的古鎮進行堅決、強有力的保護。另外,目前在全國各地的規劃中,主要是建築界參與的多,文化界和旅游界參與的少,我們一定要吸取這方面的教訓,要多方面吸收旅游文化專家的意見。在政策上面也要有強有力的措施。目前,市裡已經制定了《重慶市磁器口古鎮保護管理辦法》,現在正在征求意見,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完善重慶古鎮的保護辦法與措施。
    二是逐步推動巴渝古鎮的保護建設,循序漸進辦實事。重慶古鎮多,在重慶古鎮的保護建設中,決不能貪大求全,一蹴而就。要實實在在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事,決不能盲目搶速度,搶效益。首先是要保護好現存建築風貌與文化遺存,逐步恢復民俗風情活動;其次是整治周邊環境,保護秀美的人文自然風光;再次才是修好路,吸引旅游參觀休閒。在新農村建設中,對傳統歷史古鎮一定要嚴禁大拆大建,其周邊建築也應該與古鎮風貌相協調,形成一道靓麗的歷史文化風景線。在具體開發上,可以優先選擇一些交通條件好、保護完整、便於快速開發的古鎮進行先期開發探索。同時,對那些相對閉塞,目前開發條件還不成熟的古鎮,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都有義務給予大力支持和資助,尤其是當地政府和管理部門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有長遠計劃目光,把歷史文化和風貌建築保護好,多學習觀察先期開發古鎮的經驗和教訓,以待條件成熟時進行開發利用。
    三是保護好傳統巴渝民俗文化,打造巴渝民俗旅游新線路。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後勁。沒有文化底蘊的東西是絕對沒有生命力的。一定要好好保護好原生態的傳統巴渝民俗文化,這些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重慶直轄市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源泉。2003年,聯合國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2005年,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06年,重慶市人民政府也出台了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政策,可以看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保護好巴渝傳統文化,這是我們地方文化的根,是我們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在動力。
    四是大力發展巴渝民俗傳統工藝產業,開辟創收增收新途徑。巴渝古鎮的刺繡、編織、印染、雕刻、釀造、烘烤、油炸、培炒等傳統工藝技法獨特,深受國內外游客喜愛。傳統工藝基本上都是密集型勞動產業,正好可以解決古鎮周邊勞動力的轉移安置和就業問題。要結合古鎮特色,大力搶救、保護和挖掘傳統工藝,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古鎮周邊人員進行培訓,在產品包裝和改進創新上下工夫,努力拓展巴渝民俗傳統工藝產業。榮昌縣安富古鎮的陶藝、巫溪縣寧廠古鎮的鹽業、黔江的西蘭卡普、綦江的農民版畫、梁平的木版年畫、秀山的花燈、大足的石刻、磁器口的刺繡等都應該大力傳承發揚,以進一步豐富重慶地方旅游商品市場,形成重慶地方旅游商品品牌。
    五是大力宣傳巴渝古鎮歷史文化,樹立巴渝古鎮旅游新品牌。好酒也怕巷子深。沒有大規模的宣傳可不行。重慶古鎮目前還養在深閨人未識,一定要大膽宣傳。要立足重慶,面向全國,走向世界。重慶的各大媒體應把宣傳古鎮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全方位、多視角地宣傳重慶本土文化。目前,重慶古鎮經濟實力還嚴重不足,各媒體要盡量減少成本,少收或不收費用,要把宣傳重慶古鎮當作宣傳重慶文化、重慶形象的重要工程來抓,把重慶獨特的巴渝文化宣傳出去,這本身也能提高重慶媒體的形象。另外,打鐵還需本身硬,各區縣古鎮自己也要建立網站,設置必要廣告牌,投入一定廣告宣傳經費,以吸引各方投資和游客,增強發展後勁,增強造血功能。
    總之,重慶古鎮是傳統巴渝文化的典型代表與承載體。在世界各國高度重視本地區本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今天,我們更不能自己割斷歷史,割斷文脈。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家園和動力源泉,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她,並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重慶古鎮名氣大、數量多、輻射強、文化特、交通暢,有著不可估量的市場前景。在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中,我們務必高度重視古鎮的保護建設工作,將其提到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上來,高規格、高強度地做好保護發展規劃,循序漸進、切實有效地進行保護建設,大張旗鼓、鋪天蓋地地宣傳巴渝文化,塑造巴渝旅游文化新品牌,讓重慶古鎮在新農村建設中切實發揮其持續長久的帶動作用,以進一步促進地方政治經濟社會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